经前紧张症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经前紧张症治疗分析

王艳茹

王艳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人民医院161046)

【中图分类号】R7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237-02

【摘要】经前紧张征(PMS)是育龄妇女中最常见的症候群之一。周期性发作于月经周期的黄体期,伴有身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由于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这个特殊的,暂时的,与月经有关的症状常反复发生,每月发作,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关键词】经前紧张精神治疗

一、诊断

【病史】主要依靠了解病人病史和家族、家庭史。由于许多病人有情绪障碍及精神病症状,故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典型症状常在月经前1周开始,逐渐加重,至月经前最后2~3d最为严重,经后突然消失。有些病人症状消退时间较长,渐渐减轻,一直延续到月经开始后的3~4d才完全消失。

【诊断要点】

①在前3个月经周期中周期性出现至少一种精神神经症状,如疲劳乏力、急躁、抑郁、焦虑、忧伤、过度敏感、猜疑、情绪不稳等和一种体质性症状,如乳房胀痛、四肢肿胀、腹胀不适、头痛等;

②症状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在晚卵泡期必须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即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d内消失,至少在下次周期第12天前不再复发;

③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凡符合上述3项者才能诊断PMS。

二、治疗

1.支持及精神治疗首先让病人了解本综合征的特点,是针对病人的心理病理因素,树立治好疾病的信心,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少盐饮食等,再通过调整日常生活节奏、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减少对环境的应激反应等方法以减轻症状。

2.药物治疗应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介质活性药物,以消除心理、情绪障碍,或应用激素抑制排卵,以消除乳房胀痛等严重PMS症状。为了便于临床参考,仍按控制主要症状的治疗方案分述如下:

(1)孕激素:经前2周起每晚服甲羟孕酮(甲孕酮)4~8mg或甲地孕酮4~6mg或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10mg,连服10d。

(2)维生素:维生素B6在合成多巴胺、血清素以及一些前列腺素与酶中起协同作用。而这些物质对情绪的变化起一定的作用,自月经第10天开始,维生素B620~40mg,3/d。

(3)纠正水钠潴留:减少食盐摄人,补给钙、镁等矿物质后,症状未见改善,可给予利尿药。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25~50mg或氨苯蝶啶100~200mg,3/d,螺内酯(安体舒通)20mg,4/d,黄体期给药4个月,可使症状减轻。除了减轻肿胀感,降低体重外,还可缓解精神症状,包括昏睡、嗜睡、抑郁、忧伤。

(4)溴隐亭:溴隐亭能降低和抑制催乳素分泌,而有效地缓解周期性乳房疼痛和消散乳腺结节。但服药后有头晕、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者占40%。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治疗应由小剂量开始。首次1.25mg/d,逐渐增量,日剂量最大为5mg,于月经前14d起服用,月经来潮停药。黄体期每日5mg,可以改善水肿、乳房肿痛、情绪也有好转。

(5)控制精神神经症状

①经前焦虑性情感异常:症状短于1周者应强调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自助疗法。必要时可于黄体期服安定剂,地西泮(安定)5mg,3/d。头痛、肌肉痛、盆腹腔痛等症状较突出者,可服用萘普生,首剂500mg,以后250mg,2/d。

②经前加剧的忧郁性情感异常:可在整个周期服用抗抑郁药,如三环抗忧郁药,或于每晚就寝前服去甲替林25mg,需要时可增加剂量,直至125mg;或氯米帕明(氯丙米嗪)25mg/d,必要时可增至75mg/d。或每日上午服氟西汀(氟苯氧丙胺)20mg,失眠突出者应避免开始即予服用。

③躁郁循环性气质:躁狂情绪与轻度抑郁情绪交替出现者,可给予服用抗躁狂药物——丁螺旋酮。可于月经前12d开始服用,25mg/d;或阿普唑仑(三唑安定)0.25~5mg/d,于月经前6~14d服用。症状持续日期较长者,可从月经前14d起服,直至行经第2天止,0.25mg,3/d,根据病人反应而增量,直至4mg/d,行经开始后以每日25%递减直至卵泡期,否则会有撤退性焦虑发生。阿替洛原(氨酰心安),可穿越血脑屏障,阻断CNS及外围β-受体,产生交感神经阻滞作用,且有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抑制醛固酮排出,也可缓解躁急情绪,剂量50mg/d。

参考文献

[1]罗元恺.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运用[J];新中医;1980年03期.

[2]董广侠.妇科治案二则[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3]何谓月经.试述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J];江苏医药;1980年09期.

[4]Fluoxetine对经前紧张症妇女月经周期的作用《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年02期.

[5]马晓年.月经周期与情绪波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