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孙翠波

烟台桃村中心医院烟台265301

【摘要】目的:观察产后、剖宫产时使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l18例足月妊娠分娩、剖宫产、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600ug,剖宫产术中打开子宫肌层时,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600ug;对照组58例,胎儿娩出后宫体肌注催产素20u。观察术中及术后2h内出血量。结果: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具有比催产素更强的子宫收缩作用、能较好地预防产后出血,且用药简便、安全。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全部孕妇死亡的50%。为降低产妇的死亡率,必须做好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减少产后2h的出血量是预防产后出血的主要环节。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因此积极地预防子宫收缩乏力是降低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1]。为探讨一种简易、安全、高效的防治方法,我院在第三产程早期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血,经临床效果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分娩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高危因素为:巨大儿8例,臀位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6例,双胎7例,瘢痕子宫5例,胎儿宫内窘迫18例。实验组剖宫产术28例,占46.7%。对照组58例,高危因素为:巨大儿8例,臀位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l5例,双胎6例,瘢痕子宫6例,胎儿宫内窘迫18例。对照组剖宫产术25例,占43.1%。

1.2方法与出血量计算实验组:在胎儿娩后,即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600ug。对照组: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20u。剖宫产者麻醉均采用硬膜外麻醉,给药方法:当剖宫产术中打开肌层时,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600ug。催产素组,剖宫产常规操作,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肌肉注射催产素20U,血量计算方法为容积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年龄、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计及妊娠合并症等条件基本一致。

2.2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实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

减少(P<0.01)。见表1。

2.3用药前后血压与脉搏及血红蛋白变化:实验组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前后,血压、脉搏、血红蛋白无显著性改变。高危产妇用米索前列醇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米索前列醇是前列素E的衍生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和早期流产。前列腺素在分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前列腺素F2a是发动分娩的关键因素,在产妇血液中F2a在分娩时达到了高峰,比临产前产前增加10~30倍[2],且前列腺素的半衰期较短,在胎儿娩出后,迅速下降,因此子宫的收缩力明显减弱,此时临床上应用外源性米索前列醇可以迅速地提高产妇体内前列腺素的水平,使子宫较强并持续处于收缩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

3.2米索前列醇的起效较快,在服药后2.5min后出现药物反应.在30min后药效达到峰值,半衰期为90min[2]。米索前列醇的药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缩宫素,该药物对子宫的收缩作用也强于催产素,可以使胎盘能够迅速自子宫壁剥离.并促使血窦闭合.同时缩短第三产程,在产后2h的出血量明显减少,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在本组患者中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催产素在静脉注射后,可以引起子宫收缩,但是半衰期仅为3~5min。大量使用会引起水钠潴留[4]。因此,米索前列醇治疗宫缩乏力明显优于缩宫素。该药物使用方便快捷,药效作用强,更好地解决了产后2h出血的难题。同时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本研究表明,米索前列醇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和子宫修复,对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可以明显地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量,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12.

[2]武建华,米索前列醇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224.

[3]杜兰筠,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11):829.

[4]颜杰文,费慧,柯佩琪,等.催产素并用米索前列醇减少产后出血1000例分析[JJ].实用医学杂志,2007,13(14):2263—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