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

王炳钦

王炳钦

(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病理科1225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切片的HE染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HE染色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癌巢多呈桑椹状或微乳头状,与周围纤维组织间有明显间隙。免疫组化染色ER、PR、C-erbB-2、CD44v6呈阳性,Actin(sm)呈阴性,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呈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形态独特、侵袭性和淋巴转移率高、预后差,无论其成分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微乳头状癌病理特征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43-02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中,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单独列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而不再是浸润性导管癌中一个亚型[1]。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组织形态独特,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性高,预后效果不佳等特征,在临床中受到广泛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乳腺肿瘤的分类标准中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标准[1]。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2.8±4.9)岁。9例以无痛性肿块为主诉,4例于健康体检时查出。7例为左侧乳腺肿瘤,6例为右侧乳腺肿瘤。5例患者出现淋巴结内转移灶。其中11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例患者行保乳术。

1.2方法4%中性甲醛固定标本,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μm,HE染色后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一抗分别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CD44v6、Actin(sm)和EMA,采用链霉素生物素(SP)法检测,设置阳性对照组(试剂盒提供)和阴性对照组(PBS),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

1.3阳性判断标准ER和PR定位于细胞核,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中出现黄或棕黄颗粒为阳性。CD44v6和EMA定位于细胞膜,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膜上出现黄或棕黄颗粒为阳性。Actin(sm)定位于细胞浆,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浆中出现黄或棕黄颗粒为阳性。C-erbB-2阳性判定参照《HER2监测临床实践指南》中标准[2],大于30%的浸润性肿瘤细胞膜呈全周强着色,或HER2/CEP17大于2.2。

2结果

2.1肉眼观察结果

肿瘤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地中等或硬,有沙粒感,界限不清,呈现浸润性生长,最大径2.1cm×1.6cm~6.4cm×5.1cm。

2.2显微镜观察结果

肿瘤细胞簇呈卵圆形、圆形、不规则小团块、桑椹状或微乳头状排列,微乳头状细胞簇中心有小腺腔,但无纤维血管轴心。细胞簇边缘呈锯齿状,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包绕、分隔,没有纤维增生现象,细胞簇与纤细纤维组织之间存在空虚细胞间隙。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胞浆呈细颗粒状,红染,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较深,核分裂象较少见。细胞簇呈浸润性生长,并伴有淋巴细胞少量浸润。

2.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2例ER染色阳性,13例PR染色阳性,11例C-erbB-2染色阳性,13例CD44v6染色阳性,13例Actin(sm)染色阴性,13例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阳性。

3结果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诊断一直以来没有统一标准,文献中报道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有的为75%,有的为50%,而付丽等研究显示:患者癌巢中只要伴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即使小于25%甚至小于10%,其恶性程度也远远高于无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的患者[3]。本文研究结果同样显示具有高淋巴结转移率,因此诊断时只要发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均应标注,并扩大标本取材范围以避免出现漏诊现象。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4]:(1)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中央存在纤维血管轴心,而且乳头周围不存在脉管样空隙;(2)微乳头型导管原位癌的乳头突向管腔,是拉长的导管内上皮细胞,乳头中央无血管轴心,底部与导管上皮相连,通常不出现淋巴结转移;(3)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如肺浸润性微乳头癌、卵巢浆液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可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鉴别。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预后效果较差,大多患者查出肿瘤时已存在淋巴结的局部转移,甚至部分患者存在远端器官转移。本研究中,13例患者CD44v6染色均阳性,且阳性细胞数大于57%,说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侵袭性是比较高的,13例Actin(sm)染色均阴性,说明乳头与周围组织的粘附性差,容易发生转移和浸润。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形态学特征独特,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应开展广泛的临床研究以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LkhaniSR,EllisIO,SchnittSJ,etal.WHOClassificationofTumorsoftheBreast[M].IARC:Lyon,2012:65-66.

[2]孙丽梅,王健,米小轶,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5):480-483.

[3]李红,朱伦,裔寿东,等.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2):1778-1779.

[4]付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现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2):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