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中心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

/ 1

供应中心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

张宝珠杨伟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72-02

我们是一家有2122张床位的综合型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在污染物品回收、消毒、洗涤、包装、灭菌过程中,随时有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如: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及分泌物,锐利器械刺伤、化学消毒剂灼伤、压力蒸汽灭菌时烫伤、噪音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危险因素的危害性,积极采取职业防护措施,使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将职业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危害因素分析

1.1血源性感染危害因素

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供应室护士每天接触大量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的医疗器械,受感染的机率高。稍不注意,就容易感染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如乙肝等。破伤风、炭疽、等特殊性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未做好,即存在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

1.2化学消毒剂危害因素

含氯消毒剂、多酶清洗剂等化学消毒剂在供应室应用非常广泛,如:处理污染器械和消毒处理物体表面,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溅到皮肤上损害皮肤,高浓度含氯消毒剂挥发出来的刺激气味,会造成眼睛及呼吸道粘膜的损害。

1.3锐器危害因素

各种污染的器械,都集中在供应室,工作人员成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回收、分类、清洁处理污染器械时,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临床用过的器械都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粘膜、伤口,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工作人员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职业暴露。

1.4烫伤危害因素

超声清洗机水温93℃,在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等热力方法灭菌时,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极高达到132~134℃,纸塑包装的封口机,温度达到180℃,如果操作不当极易造成烫伤、灼伤甚至发生爆炸事故。

1.5噪音危害因素

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真气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烘干机等,噪声常常≥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除了特异性的引起听觉系统损伤外,容易造成听力下降、耳鸣、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2.防护措施

2.1做好接触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与防护程序,供应室护士接触污染的医疗器械时首先要戴双层手套、穿防化服,戴口罩、帽子、面罩、护目镜,避免操作过程中皮肤黏膜溅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液体,如有破伤风、炭疽等污染的医疗器械要求病区就地先消毒,回收后用干净大单包裹贴上标签,压力蒸汽灭菌二次,然后和其他器械一样处理,手套破损时立即更换,并立即洗手。

2.2防止化学消毒剂伤害

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首先要做到妥善储存,放于阴凉处,避光保存;在配制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眼内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溅入及时用清水反复冲洗,把危害程度减到最低;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时应严密加盖,完毕后应立即清洁手套,清水洗手。同时对废弃消毒液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2.3预防锐器伤害

进行各种污染器械处理前,应戴手套,口罩、护目镜、面罩、围裙,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锐器与其他器械不可混杂清洗。工作中避免锐利器械损伤皮肤,最好使用超声波清洗机自动清洗。锐利器械在回收清洁包装过程中单独处理,放在防水耐刺的专用器具内,及时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处理。发生针刺伤,及时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及时报告、登记和进行危险性评估、确定,必要时实施预防性用药,根据具体情况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并追踪随访。

2.4防止烫伤危害

消毒员必须经过专业岗前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器定期检测,每半年一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每日灭菌前检查仪表是否正常,管道是否通畅,运行过程中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灭菌结束后等待冷却,打开柜门时人员不要对着柜门,防止热气流冲击,戴上防护手套取放无菌物品,避免烫伤皮肤。

2.5减少噪音污染

高压灭菌锅、超声波清洗器等都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因此应加强机械保养和检修,减少噪音,可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前安装隔声板,以降低一部分噪音。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须靠厂家改进、更新产品,如安装消音设备遥控监测系统等。器械尽量集中清洗,清洗人员离开房间,有噪音的房间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音污染范围。

2.6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加强职业防护,重视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每年医院定期体检,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供应室护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性,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和业务学习,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要保证自身安全。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具,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