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石为民

石为民(河南省濮阳县人民医院介入科4571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3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造影观察。结果根据改良GOS预后进行评分。优良则为22例,较好为4例,重度残疾为8例,死亡2例。在术后6~24个月,对10例患者进行复查,瘤颈部残留少量造影剂充盈患者为2例。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一般是采用介入治疗。然而对于此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要尽量地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103-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材料以及设备等不断发展与进步,临床介入材料得到了很大的改进[1]。同时临床上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的情况越来越多[2]。但是由于动脉瘤手术的间隙比较小,并且其周围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患者死亡的几率较高。为了降低患者死亡,提高患者生存率。我院对此次所收治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的对象为3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收治时间为2011年2月~2012年1月。男性为14例,女性为22例;年龄在27~65岁,平均为(57.0±0.5)岁。患者住院时Hunt-Hess分级:其中2例为0级、6例为I级、14例为II级、8例为III级、6例为IV级。对患者采用DSA检查,确诊为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为16例。

1.2方法

对14例III~IV级患者,其中有10例患者在住院后立即进行脑室外引流手术,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对所有的患者采用全麻,然后再进行Seldinger技术。在其右侧股动脉插管,并放6F鞘。

全身肝素化:首次使用肝素3000U静脉入壶,之后1500U/h入壶。24例患者单纯地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其中有4例颈/体>0.7[3]。

20例患者中,其中有2例动脉瘤栓塞之后进行造影,发现基底动脉形成血栓而发生闭塞,然后立即采用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20×104U经过导引导管内,在20min内缓慢注入,并对患者进行造影,确认血栓溶解的情况。共分3次推入总尿激酶60×104U,再进行造影,发现基底动脉再通。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5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此次研究中,单纯地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患者为24例,在手术中,基底动脉形成血栓而发生闭塞情况的患者为2例,患者术后死亡。采用支架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为12例,手术中没有发生血栓形成。所有的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发生动脉瘤破裂而出血的情况,手术后对患者立即进行造影检查,结果发现都为致密栓塞。

术前,8例患者Hunt-Hess级别高,术后其恢复较差。在患者住院时,根据改良GOS预后进行评分。优良则为22例,较好为4例,重度残疾为8例,死亡2例。在术后6~24个月,对10例患者进行复查,瘤颈部残留少量造影剂充盈患者为2例。

3讨论

临床上,在颅内动脉瘤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大约占2.9~4.0%[4]。在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手术中,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则为血栓以及疝出的形成,进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用于治疗的颅内血管支架则主要为Neuroform支架。随着医学技术地不断发展,临床上应用支架则能够有效地保护载瘤动脉,避免弹簧圈脱出,同时其能够改变动脉瘤流入道以及流出道血流动力学,进而使得动脉瘤内的血流量出现减少,加速瘤内血栓的形成。此外,其还能够加速血管内皮增生。Neuroform支架还具有自膨性,其能够有效地避免内皮细胞出现过快的增生,防止载瘤动脉变得狭窄。但是,在植入支架时,其也存在一定的血栓形成和管腔狭窄以及动脉瘤再通等情况,同时期的支撑力也会有相对不足等并发症。

在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时,采用Neuroform支架的方式较多,然而应用最多的则为单支架植入。其一部分在基底动脉中,而另外一部分则在一侧的大脑后动脉中,然后进行瘤颈再造栓塞动脉瘤。在使用球囊时,要防止出现载瘤动脉发生破裂以及动脉瘤破裂的情况,此外,还需要防止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等情况。在手术中,球囊阻断的时间要尽量地缩短,一般在5min以内。如果超时,则需及时地开放血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高顺应性球囊,其可以从原始圆柱按照分叉处和动脉瘤颈形状来成形。同时还要严密地覆盖瘤颈,避免弹簧圈出现滑脱的情况。此次研究中,单纯地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患者为24例,在手术中,基底动脉形成血栓而发生闭塞情况的患者为2例,患者术后死亡。采用支架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为12例,手术中没有发生血栓形成。所有的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发生动脉瘤破裂而出血的情况,手术后对患者立即进行造影检查,结果发现都为致密栓塞。

总之,在临床上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一般是采用介入治疗。然而对于此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要尽量地简化操作流程。此外,由于在球囊被撤离之后,有可能会发生弹簧圈疝出,所以要尽量地选择使用支架,同时手术前和手术后要做好充分的药物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海龙,杜贻庆.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1,12:2001-2002.

[2]张建忠,杨鹏飞,黄清海,洪波,赵文元,许奕,刘建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06:328-331.

[3]岳盛魁.颞前入路对基底动脉分叉部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05:30-33.

[4]田耀辉.基底动脉的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0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