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解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辛大志

关键词:高校教育产学研大学生就业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沿海企业发生动荡,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的压力。那么如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等学校专业调整飘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结果专业过热的过热,专业名不副实,学业难与社会实践接规,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

2、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有人说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就业指导或是生涯发展辅导,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二、如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

1、学校要有地放矢促进大学生就业。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了解学生理想、热情。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为例,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深入调查社会、多方走访企业的情况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直接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办学途径。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2、改变大学生自身意识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取”即常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不能坐享其成。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三种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识。三种心理准备是:a合理的角色定位。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b.正确的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c.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勇于实践,能够带来创新性社会成果的行为。创业意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为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敬业意识。敬业能通过乐业、勤业、精业表现出来,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地位和作用,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获得社会的尊重,维护本职的尊严。“转业”意识。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以不变应万变”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工作变异性表现较差。因此,大学生应强化自我“转业意识”,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正如就业难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难题的化解也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应对的措施。而毕业生本身的努力也尤为重要。“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走多渠道的就业和艰苦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训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成荣.关于地方职业教育教科研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6)

[4]费安萍.校企合作开拓高职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