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家庭康复护理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家庭康复护理的作用研究

黎池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儿脑性瘫痪采取家庭康复护理的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所选取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接受家庭康复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MFM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独立行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开展家庭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使康复效果得到提升,应该在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家庭康复护理;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282-02

脑性瘫痪指的是在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后1个月内受到各类因素导致的脑部损伤以及发育缺陷引发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性瘫痪治疗属于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主动功能锻炼属于综合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在长时间康复过程中,大多数患者很难每天获得治疗师的训练,因此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1]。本文选取我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资料100例,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全部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患者纳入标准:年龄在1岁到6岁之间,接受康复治疗时间大于等于8个月,患者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所选取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1岁~5岁之间,平均为3.4±0.5岁,分型情况,痉挛型15例,肌张力低下型13例,手足徐动型13例,混合型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1岁~6岁之间,平均为3.6±0.7岁,分型情况,痉挛型15例,肌张力低下型12例,手足徐动型13例,混合型1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开展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之上接受家庭康复护理;综合康复治疗:每天指导患者坚持功能锻炼,每次30分钟,对于3对以下患者每天锻炼1次,3岁~6岁患者每天锻炼2次,与此同时,依照患者实际症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脑电反射治疗、语言训练、作业治疗以及低频电治疗等;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间,由专业治疗师同时对患者家属开展家庭康复指导工作,尤其是粗大运动发育关键期,需要强化患者家属康复指导,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化并且规范化的功能训练指导;家庭康复护理:首次康复指导,需要给予患者家属心理疏导,使其情绪稳定,使其思路清晰,提高患者家属的康复信心;每天对于患者的兴趣爱好以及情绪改变进行观察,同时记录其功能恢复程度、康复技能以及训练能力,对患者开展日常照料活动以及布置训练作业;患者家属需要向康复治疗师报告患者训练期间的每一点进步,依照其实际情况,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家属布置训练作业;阶段性康复指导主要包括翻身训练、肘支撑、头部控制训练、体位转换、康复评估、坐位平衡、爬行训练以及手支撑等,此类康复指导一般在患者粗大运动发育关键期开展,康复治疗师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上述运动疗法的强化训练,使其康复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及方向性[2]。

1.3疗效评价标准

在患者接受康复训练8个月之后,通过GMFM量表对其康复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运动功能实施评分,患者得分越高,显示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理想。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所得各项数据通过SPSS18.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所得P值用来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MFM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独立行走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3.讨论

脑性瘫痪属于儿科十分多见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是引发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根据文献报道显示,我们国家儿童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大概在0.2%左右,现在临床中还没有可以治愈脑瘫的有效药物,仅可以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使其运动功能获得改善,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本文所选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MFM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独立行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为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开展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够促进其运动功能改善,使康复效果获得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伍蓉梅,温元强,魏红,等.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8):58-59.

[2]陈玉英.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康复护理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