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颅脑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邱修辉

邱修辉(柳州市中医院颅脑外科广西柳州545001)

【中图分类号】R7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12-01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五年来开展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共12例的临床资料,并查找相关文献。结果对浅表的相对哑区海绵状血管瘤可行常规手术切除;位于较深及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需在立体定向下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而位于脑干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则应尽量少用电凝,多冲洗,显微镜下轻柔钝锐性小心剥离;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如不能全切,不要免强,术后可行放疗。结论颅内哑区及功能区的9例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手术切除,脑干部位海绵状血管瘤1例亦行全切,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全切,术后行放疗。

【关键词】显微镜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非真性肿瘤,组织学上属脑血管畸形。因为脑MRI检查的使用,现诊断率明显提高,我科2005年—2010年共手术治疗1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12—44岁,平均31.2岁。其中病灶位于额叶深部4例,位于颞叶深部3例,枕叶深部2例,桥脑1例,海绵窦区2例。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1.6年。

1.2临床表现多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本组病人多数以头痛和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其中头疼为6例,顽固性癫痫发作为8例,共济失调伴复视1例,肢体偏瘫2例,一侧肢体麻木1例,面部麻木1例,动眼神经及外展神经麻痹2例。

1.3影像学资料本组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脑外病灶平扫时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注射对比剂后显示均匀一致的显著增强信号,周围无水肿;脑内病变为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或较高密度10例,类圆形或哑铃形,边缘较清楚,周围无水肿。其中2例海绵状旁肿瘤CT检呈等或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头颅MRI平扫显示稍长T12例,明显长T22例,增强后肿瘤均显著强化。脑外病灶不呈现瘤周低信号带。脑内型CT平扫主要呈混杂稍高密度,病变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型,周围无水肿,肿瘤有钙化者3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所有脑内型病例均行MRI检查,T1加权像呈等信号,在T2加权像及增强时呈高信号,周围有典型的环形低信号带。其9例T2加权像上有典型的黑环征,1例有网格征。肿瘤最大经为1.3—5.0cm,平均直径为2.8cm;3例行DSA检查均为阴性。

1.4手术方法

⑴对幕上浅部相对哑区的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常规脑CT定位,行常规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边界清楚,时有钙化,术中同时注意切除病灶周围的含铁血黄素环。

⑵对幕上深部CM均在神经导航下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使用安科导航仪。手术前ld,备皮后在头皮分散贴放6—9枚定位标记(Marks),其位置尽量分散在不宜移动的地方。行磁共振扫描,影像数据刻录。然后将资料录入计算机工作站,建立三维重建,确定定位标记,计划手术入路。手术当日,全麻后,Mayfield头架固定头颅,导航仪双侧红外线照相机均能看到marks,进行marks注册和校对。根据病灶的位置,在导航棒指引下确定手术切口,在显微镜下沿脑沟处切开皮质。根据病灶的位置在神经导航下分离皮质下组织,直达病灶并切除之。

⑶1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运用常规显微技术经小脑延髓裂菱形窝入路切除。

⑷2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经扩大翼点入路,其中1例行眶、颧弓切断后显露,因肿块局部出血多,均行肿瘤大部切除。

1.5结果:所有肿瘤在显微镜下完全切除10例,2例海绵窦旁海绵状血管瘤因术中瘤体出血较多,术中行部分切除,术后行放疗。所有手术在术中未输血,8例良好,l例遗留有轻度偏瘫同术前,2例视力有同向偏盲,1例一侧有中枢性面瘫。于出院前或出院后3个月行头颅MRL复查10例未见病灶病灶残留,2例海绵窦旁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少许残留,经定向放疗,较前减小。

2讨论

对于幕上大脑CM的治疗方法,开颅手术摘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

我科对于大脑浅表或相对哑区的海绵状血管瘤均采用常规脑CT定位后,行常规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物,术中肿物边界清楚,肿物切除彻底,共计7例行术中全切,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对于幕上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神经导航精确定位,有利于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和手术入路。避开功能区,寻找最佳路径,从而达到最小手术损伤获得切除病灶和最大限度保留神经的功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扩大骨窗范围及过度牵拉损伤脑组织,而且又可防止术前定位不准确所造成的肿瘤位于骨窗边缘,从而再扩大骨窗的窘境。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定位较容易且脑脊液流失较多致影像漂移而影响神经导航的准确性,所以采用常规的显微手术行脑干肿瘤切除术。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海绵窦及中颅凹底为主,本组2例均位于海绵窦旁,来诊时病人肿物已较大,术中分离中可能损伤假包膜,病人肿块出血较多而行大部切除,术后再行放疗。

总之,不同部位海绵状血管瘤,因区别对待而采用相应治疗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荣伟,姜振锋,袁绍纪,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3):211-214.

[2]于春江,张宏伟.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与治疗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