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成箴

1414305106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成为当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具有矿产资源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和面临的农民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等主要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优势;困难;对策

过去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很多地区经济搞活了,发展上去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日益下降,也就是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反过头来治理环境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走的这条发展路子。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这种模式,要注重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千万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贵州的地形地貌大部分都是喀斯特,该种地貌最鲜明的缺陷就在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水土流失、石漠化情况十分普遍,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贵州省整体经济的滞后。[1]因此对于贵州省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不破坏环境,坚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研究了目前黔南州发展山区经济的优势,比如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制约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困难,如环境脆弱及破坏严重等,从大力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及发展科技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独特

黔南州处在大岭南和大西南两大地理区域的关键节点,存在着东通沪浙、南到两广、西接云南、北达西北的特殊位置优势,[2]是西南地区到达华南、岭南的重要通道,并且也是直通沿海的距离最短的通路。当下,从黔南贯穿而过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形成了连通西南、西北与华南、岭南的大动脉;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等高速路网的连通,使黔南高速交通优势大增;内河航运可直通长江、珠江两条黄金水道;荔波机场开通贵阳、广州等地航班,这些交通优势对黔南的水稻、茶叶、火龙果、刺梨等优势产业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交通优势为农副产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

黔南存在着很多民族,比如说苗族、布依族等,总计有三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都存在自身的风俗习惯,这些特殊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加之当地民风朴实单纯,令黔南州变成了贵州省的旅游宣传窗口。贵州黔南州旅游资源丰富,其中,荔波茂兰自然文化遗产地、平塘大射电望远镜、贵定金海雪山、福泉古城、龙里大草原等构成了独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黔南州依托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加上这几年黔南州首府都匀打造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推进自然原生态和民族原生态,大力提高了黔南州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将民族特色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是黔南州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矿产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

黔南州存在多种矿产,已经查明的矿产资源超过了种,存在多个矿床及矿点。这之中磷矿储量在我国位于首位。另外,原煤储量亿吨、硅石储量万吨、铁矿储量万吨、锑矿储量多万吨。石灰岩、制陶粘土、建筑石料、装饰石材等,在全州普遍分布,辅助原料多而广,粘土、铁矿、工业废渣等可就地取材利用。国家投资建设注册资本40.88亿元的瓮福磷矿,2000年基地已投入运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年营业额可达300多亿元,是黔南州的经济发展的压膛石。以瓮福公司为龙头的磷化工产业群已具相当规模,将成为贵州超百亿元产业之一,该企业产品为后续的数佰个磷化工精深产品项目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全州20家企业已形成各类铁合金初级产品达15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为单晶硅、多晶硅等硅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因此,开发矿产资源不仅可以带动周围的农民就业,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方面也会有显著的影响。

(四)人力资源丰富

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黔南州总人口417.28万人,常住人口326.12万人,占总人口的78%,因此劳动力非常富有。黔南州国土面积约占全省的14.8%,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市县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当下整个州存在劳动力资源大概万人,每个年度将近万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为该地开发山地特色经济保障了充足的劳动力。这几年,黔南州利用人力资源富足的优势,各级部门实施就业政策、落实优惠措施、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机会,较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提升,缓解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吸引在外务工的人员返乡工作,加速了黔南州经济的前进步伐。

数据来源:2016黔南州统计年鉴

(五)独特的气候和水文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要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大力开发。[3]黔南州积极响应文件的号召,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黔南州地处东亚季风区,南部边缘距海(广西防城港)直线360公里。黔南州大多数时间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黔南州内各地雨热同季,是多雨地区,年降水量平均在1236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的气候和水文为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都匀毛尖、罗甸艾納香、贵定云雾贡茶、三都九阡李等国家级农业特色产品;有都匀毛尖、独山盐酸菜、月亮山香猪等省级农业特色产品;有刺梨、中华猕猴桃、惠水糯米酒、三都九仟酒、瓮安青山茶、罗甸上隆大叶茶、惠水牛头牌牛肉干、福泉蕨菜等潜力农业特色产品,近年来,随着州委州政府对这些农产品的大力推广,黔南州的农产品通过“粤桂黔”物流峰会、湘黔高铁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等广销国内外,大大提高了这些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及群众的喜爱度,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存在的困难

(一)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

因为长时间的经济落后,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大部分都较低,缺乏文化素养。因此观念相对落后,加上喀斯特特有的地形地貌,耕地面积少,近年来土地流失现象严重,国家不断提出退耕还林,使得该地区人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认为他们的土地被剥夺,对于上级部门提出的利用山地发展特色经济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随着耕地面积的不足,多数农民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这样造成黔南州发展特色经济的劳动力资源明显不足。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民组织化水平不高,还没有产生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没有风险共担意识,部分农民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对村里的一些重大决策不赞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一些地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脱离群众,未让农民成为合作组织的主体;因而,农民的组织化、集约化未能进入市场。黔南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且规模小、结构松散,与农民连接度低,农民和合作组织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共同体,部分专业合作组织以个人名义发起没有考虑农民集体利益,导致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化难以提高。

(三)生产方式落后及经营方式单一

黔南山地经济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生产方式大多还停留在以往的刀耕火种方式,山地经济生产方式还延续以往用牛、马等耕种的方式,生产用具大部分都还是锄头、铁锹等以往的用具,马克思曾经说道:“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有着本质的联系,一般是前者决定后者”,[4]因此,生产方式落后自然就显示了山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大降低了生产力。其次,山地经济经营方式单一,大部分农民主要通过村镇的集市贩卖山地产品,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较少,经济产品未被广泛流传,经营范围狭窄。经营方式过少,令大多数的山地资源都处于闲置之中,资源利用率比较差,并且浪费情况也比较严重。[5]

(四)农民对科技掌握程度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农业领域,一种新科技的出现和利用非常有可能触发一种新产业,让一方农民受益。[6]黔南州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对一些新的技术掌握程度不足;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例,大部分农专停留在最初水平,没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甚至在技术上投入的成本少之又少。这些合作组织以种植水果、蔬菜为主,或者从事养殖业,缺乏主导产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三、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特色经济宣传力度

各农业管理单位要尽力推广以及开发农业特色经济,对各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指派特定人员对特色产业的开发活动进行指导,要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让村干部成为宣传特色产业的主力军,让农民全面的了解发展特色产业的好处。[7]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特色产业,如举办物流峰会、特色产业展览会等,通过集聚效应扩大黔南州特色产业的知名度,通过以上的做法能让农民快速的接受,对打造特色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黔南应该最大程度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利用经营权转让、代耕代种等各种方法,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型等各类形式规模运作的步伐。大力倡导农民在自愿前提下,利用村组内换地耕种等方法,达到农户成片耕种的目标。对家庭农场确认办法进行健全,对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支持。进一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大力推行“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所谓三位,其一是生产,其二是销售,其三是信用。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倡导供销、农机等领域展现出为农服务的效用,推动以往的农资流通网点渐渐转变成农资综合服务商。对土地流转履约保险进行实践。构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系统,确保规模经营稳健前行。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展的文化科技素质

对于黔南州来说,其应该立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民工职业技能强化,对各种途径的培训资源进行协调,构建出一种政府进行指挥、各部门进行配合、统一规划、产业带动的培训制度。黔南州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农业从业者体系进行改善,大力发展青年农场主、林场主,推进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开发迎合当下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农民。倡导高学、职校开办乡村规划建设等有关的专业以及课程,开发出足够的专业人才,对乡村工匠提供支持。

(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引入项目管理机制

黔南州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倡导地方建设农技普及培训中心、推动农技推广者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技术互动。进一步实施特色产业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大力普及高质专用品种以及节约成本、循环利用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气象部门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进科技物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五)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产品集中化销售,增加就业

农产品集中化销售是农村发展的动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集中化销售,两者互相依托。黔南州应该通过农村合作组织,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尽力把农民留下来,扩增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以及有关产业迅速前行,加速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前进步伐。黔南州应该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中心,集中生产和销售农产品,扩大品牌效应,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8]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村合作组织成为农民返乡就业的吸收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邝俊.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黎建涛.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五个地区为例[J].消费导刊.2013(01):22-24.

[3]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13(2):271-275.

[4]杨进汴、阎占定.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以湖北省长阳县、巴东县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3):105-108.

[5]董永清、尹梦霞、张千友.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问题探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1-13.

[6]代玉明.制度变迁与山地经济发展[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1-103.

[7]黄朝宾.“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以贵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12(11):71-74.

[8]王亚琼、罗建新.黔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68-72.

指导教师:李英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