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1367例动物咬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建水县1367例动物咬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杨凤珠

杨凤珠(建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红河6543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013-02

【摘要】目的了解建水县动物咬伤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狂犬病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到建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动物咬伤病例记录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到的病记录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被动物咬伤病例1367例,男性779例,女性588例,男女性别比为1.32∶1。伤人动物以犬类为主,占93.34%。动物咬伤后及时就诊率为89.88%,伤口及时处理率为41.84%,狂犬疫苗接种率为97.92%(1318/1346),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率29.45%(273/927)。结论预防动物伤害的关键措施是加大对犬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犬类管理和检疫。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

狂犬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可感染,病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行为也在发生变化,饲养宠物的家庭增多,动物咬伤病例逐年增加,狂犬病疫情十分严峻[1]。本文对2010年建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门诊就诊的动物咬伤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狂犬病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建水县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接诊的所有动物咬伤病例记录资料。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到的病例记录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10年建水县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共接诊被动物咬伤病例1367人,其中男性779人,占56.99%,女性588人,占43.01%,男性与女性病例的比例1.32∶1。被咬患者中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92岁。从5个月~92岁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但各年龄组有一定差别,以学龄前发生数最高,老年人发生数相对较少,见表1。

表11367例动物咬伤病例年龄分布

2.2动物咬伤的季节分布1年中每天均有动物咬伤病例就诊,但是各季节有一定差别夏秋季相对较多,最多的月份~是5、6、7、8月,最多1天16例,见表2。

表2动物咬伤季节分布

2.3伤人动物分布

伤人动物主要为犬类,共1276例,占总例数的93.34%;其次为猫类42例,占总例数的3.07%;再次为鼠类40例,占总例数的2.93%,其他动物9例,占0.66%。

2.4伤口部位分布

伤口部位主要为下肢,共868例,占63.50%;其次为上肢338例,占24.72%;再次为躯干部位114例,占8.34%;头面部和其他部位较少,仅47例,占3.44%。

2.5伤口数目与受伤程度分布

伤口数目以一处居多,共1001例,占73.22%;多处伤口366例,占26.77%。受伤程度多为浅表,共1104例,占80.76%;伤及深层者263例,占19.24%;对572例病例进行了伤口清洗处理,占41.84%,613例病例未作伤口处理或就诊迟无法进行伤口处理,占44.84%,不祥182例,占13.31%。伤口分级中以Ⅲ级居多,共927例,占67.81%,其次是Ⅱ级,共411例,占30.06%,Ⅰ级有21例,占1.54%,不祥8例,占0.59%。

2.6狂犬疫苗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情况

在1367例动物伤人病例中,排除Ⅰ级伤口的病例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其余的1346例需要接种狂犬疫苗,但实际接种的人数只有1318例,接种率为97.92%,Ⅲ级伤口的病例927例需要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实际接种的人数只有273例,接种率为29.45%。

3讨论

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犬,人狂犬病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是包括猫、猪、牛及马和野兽等温血动物。近年国内报告外观健康家犬带毒率平均为14.9%(8%-25%)[2]。许多动物存在着狂犬病毒健康带毒及隐性感染现象[3]。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通过带病毒的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以及皮肤侵入[4]。狂犬病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威胁严重的疾病,狂犬病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此,动物咬伤患者的免疫预防极为重要。本文对建水县2010年动物咬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动物咬伤人数逐年上升,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健康宣教力度的加大,人们对犬伤处理日益重视,另一方面反映了养犬数量的增长。这与近年来各类宠物大量增加,且大多随意放养,人们与其接触频繁有密切关系。根据本中心门诊1367例动物咬伤病例分析,动物伤人是目前常见的现象,男女老少均有发生,而在学龄前儿童及35岁以上女性发生数较多,这可能与儿童好与动物玩耍有关,而成年女性是家庭主妇,照顾动物日常生活,与动物接触机会较多,因而被咬伤的机会也增加。

分析动物伤人的季节分布不难看出,夏秋季发生的机率高于冬春季,这可能与动物及人的活动有关,冬春季往往衣着较多,室外活动较少,夏秋季衣着较少,活动量较大,动物与人接触机会增加,容易被动物咬伤。伤口处理是否彻底是伤口早期愈合或减少感染的关键,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宣传。狂犬疫苗接种率为97.92%,说明人们对动物咬伤防治意识较强,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率较低(29.45%),这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价格较高有关。据文献报道[5],我国狂犬病控制策略以强化多部门联合防制、强化流行病学监测和调查、强化疫苗管理、强化狂犬病实验室诊断和暴露后规范处理、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和普及狂犬病预防知识等为主。具体措施:①加强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②加强训养动物的管理,消灭野犬、野猫等动物,对饲养宠物、生产性用犬要归口管理,登记挂牌,普遍对动物预防注射。③对接触动物机会较多人员进行暴露前预防,而对被动物咬伤者一定要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就诊,按正规程序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对于那些咬伤头面等危险部位及多处咬伤者联合应用抗狂犬病血清。

参考文献

[1]孙淑苍,赵健生.2004年天津市青少年动物咬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5,21(5):359-360.

[2]邵荣标,郑春早,王海燕,等.人类狂犬病毒隐感染状况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7):649.

[3]张文伟,马亦林等.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6.

[4]杨绍基,刘红,刘沛等.传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96.

[5]张之伦,王显军,武勇慧.狂犬病—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部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