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霉素G的合理静滴

/ 1

浅析青霉素G的合理静滴

陈国静1刘泽坤2

陈国静1刘泽坤2(1山东省警官总医院250002;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64209)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77-01

青霉素G静滴的给药方法具有减轻刺激、药物快速直接入血、迅速达到所需血浓度的优点。但是,由于青霉素G是一种有机酸,影响其静滴疗效的因素颇多,现分析总结如下。

1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G的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水溶液极不稳定,易水解而失效。青霉素G水溶液的最适PH为6.0~6.5,偏离这一PH值范围可使青霉素G的降解加速。目前,临床多用5%~10%的葡萄糖作青霉素G的溶媒,此类溶液PH值为3.2~5.5,与青霉素G的适宜PH值不符,且葡萄糖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己糖,能催化青霉素G水解,故静滴时不宜用葡萄糖作溶媒,建议选用0.9%氯化钠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因为二者PH值为4.7~7.0,与青霉素G的适宜PH相符,可延缓青霉素G的水解而保持其生物活性。如患者禁用钠离子时,可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但需加0.4毫升左右的碳酸氢钠液,将混合液PH值调至6.5。

2水溶液的稳定性

青霉素G的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时间、药物浓度、环境温度、PH值等均可影响其降解速度。实验证明,青霉素G水溶液在室温下经12小时,抗菌效能丧失大半,且易形成青霉烯酸、青霉唑酸等致敏降解产物。所以要严格限制青霉素G溶液的放置时间,根据病情需要,将药物溶于少量液体内,在1小时内滴完。

3用药剂量

目前临床上盲目增大青霉素G的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其疗效并未相应增加,这是因为青霉素G的量效关系并不呈线性关系,青霉素G对其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均有一定范围,血药浓度以其最低抑菌浓度(0.1ug/ml)的5—10倍为最佳,高于此浓度其杀菌力也不再增加;其次青霉素G剂量与作用时间的关系也非倍增关系,即剂量加倍并不能使作用时间成倍增加。

4用药次数

青霉素G系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在此期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此外,细菌每次受到冲击后再度生长繁殖约有3~4小时的延缓生长期。所以,采用静滴给药时,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2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每日2~3次。这样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又可以减少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

5注意肾功能

肾功能低下患者,青霉素G的半衰期可由0.5小时延长至7~8小时,此时,除首次剂量不变外,应降低剂量和增加给药间隔。

6注意青霉素G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青霉素G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早已众所周知,但青霉素G中毒却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青霉素G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相当肯定,可引起抽搐、惊厥、癫痫样发作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其原因如下:

(1)大剂量持续静脉给药,使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大大增高,从而进入大脑组织的浓度也相应增高;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进入脑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增加;

(3)新生儿及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通透性大,进入脑内的药物浓度增加,加之肾功能不全,肾脏清除率低而引起中毒。

7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不宜与含醇药物配伍,如氢化可的松,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以47~55%的乙醇为溶媒,乙醇可加速青霉素G?-内酰胺环的水解。

(2)不宜与维生素C配伍,因维生素C为烯二醇的还原剂,青霉素G可被还原分解。

(3)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如氨茶碱、碳酸氢钠、酚妥拉明等,后者可使青霉素G沉淀而失去活性。

(4)不宜与庆大霉素配伍,因为青霉素G为一有机酸,属阴离子型药物;庆大霉素为一有机碱,属阳离子型药物,二者伍用可结合成盐,效价降低。另外,青霉素G的?–内酰胺环可与庆大霉素分子的氨基糖发生交联,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庆大霉素灭活,因此两药不应合用。

总之,青霉素G静滴给药的原则应是适量、速给、分次冲击。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利用青霉素G的高效杀菌效能,避免用药不当而对患者造成各种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