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埋伏倒置阻生中切牙的正畸治疗疗效观察刘汉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上颌埋伏倒置阻生中切牙的正畸治疗疗效观察刘汉林

刘汉林

刘汉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汉生口腔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08-02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生的矫治方法。方法固定矫治初始期,每15~20天要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采用矫正弓丝形变产生矫治牵引力,该过程中的矫治力量为50~70g。结果经我院治疗的52例患者中,治疗“成功”的有37例,占71.15%;治疗“一般”的有12例,占23.08%;治疗“失败”的有3例,占5.77%。结论上颌埋伏倒置阻生中切牙经过有效的矫治可以进入对应牙位,从而避免拔出。

【关键词】切牙正畸埋伏

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为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畸形病症。一般发病患者单侧要多于双侧,且左侧多于右侧。该病的临床症状多为:牙齿替换时期,与之邻近的恒牙已经长出,而该牙却迟迟没有长出,有的患者会出现邻牙扭曲、斜长或中线不齐的症状。经拍片后发现患病牙处于埋伏倒置状,从而阻碍牙齿萌生,即出现牙根朝下,切缘朝上的现象。经临床研究多种因素会导致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国外也有报道指出多生牙、牙瘤会导致该病。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2例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患者的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对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生的有效矫治方法。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52例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27例;患者年龄在7~14岁之间。其中右侧患者为25例,左侧患者为27例。52例中患单纯倒置埋伏阻生的有39例,同时含牙囊肿的有13例。14例患者中牙齿萌出有足够的自然间隙,而38例患者中待牙齿萌出的间隙明显不足。

1.2矫治方法在固定矫治期间,初始阶段需每15~20天进行一次复诊,复诊时采用矫正弓丝形变产生矫治牵引力,该过程中的矫治力量为50~70g。

1.2.1开窗术式即矫治方法根据全景X光片及局部牙片,准确定位,在局麻下从唇侧开窗去除相应牙冠表面覆盖粘骨膜和骨质组织,范围稍大于牙冠,尤其是切除和牙冠近远中面,骨质应充分去除以减少矫正时的骨阻力。术中见埋伏齿倒置角度在150°~180°之间。唇侧面与骨壁间内以碘仿纱条加压填塞,保护创面止血,防止创腔缩小,如果伴唇系带过短,同时进行唇系带手术矫正。7~10天去除碘仿纱条后,可见此间隙已增大,2、3次换碘仿纱条后,在固定矫正同时加U型保护罩式的后牙垫或全牙弓垫。

1.2.2翻瓣术式及矫治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覆盖倒置中的切牙骨质进行祛除,同时要对唇腭侧粘膜完整保留,对于带有结扎丝的Begg托槽,要使之粘于牙冠腭侧面之上,对腭侧粘膜瓣进行缝合,通过唇侧瓣术口的边缘之处将0.25mm结扎丝的末端穿出。治疗1周之后,可以拆线,此时可以采取方丝弓或者细丝弓进行固定、牵引。采用翻瓣术式进行切牙翻转时由于粘膜产生了较大的阻力,因此采取的矫治力量也较大。

1.2.3U型保护罩制作及应用开窗术式患者,常规制作解剖式,后牙垫和全牙弓垫,在倒置牙两侧加可调式U型簧,簧的末端用自凝塑料制作稍宽于牙面的保护罩,罩呈圆弧型,凹面朝向牙齿,凸面为组织面,打磨光滑。垫就位后,此罩位于倒置牙切缘,唇面和唇部软组织之间,保护罩的两侧U型簧可随牙齿的移动而调整,倒置牙调正60°左右,去除垫和U型保护罩。

1.3疗效的评判①“成功”:接受牵引治疗的上颌埋伏牙顺利进入对应的牙位,且与邻牙保持良好的接触,牙齿没有出现明显松动,未出现根吸收、粘连现象,牙龈未发生退缩,且牙髓具有正常活力;②“一般”:接受牵引治疗的上颌埋伏牙,由于牙根存在较大的弯曲角度,并向唇侧弯曲,当牵引到位后,牙冠出现较大角度的唇倾,未能完全的进入对应牙位,需要接受光固化或烤瓷等方法进行修复;出现根吸收、粘连情况,牙龈产生退缩,且牙髓的活力未达到正常状态;③“失败”:接受牵引治疗的上颌埋伏牙完全未进入对应的牙位,或者无法牵引进行拔除。

2结果

本组52例切牙埋伏牙中,“成功”37例,占71.15%;“一般”12例,占23.08%;“失败”3例,占5.77%。

3讨论

颌前牙埋伏阻生为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牙齿疾病,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且复杂。例如多生牙、乳牙滞留、乳牙期外伤、牙胚异位、乳牙早失后牙龈纤维性增生、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经过研究,有学者认为[2]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牙齿转向或异常成角,当根尖孔闭合后丧失萌出潜力所致,并认为上前牙阻生的好发牙位是上颌尖牙的阻生多于上颌中切牙。房伯君等经过研究发现该病发生于切牙的几率要大于尖牙。而正对于上颌切牙的埋伏倒置阻生矫治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

可使用矫治器。关于牙齿矫正过程中的常用的最适力Nikolai的定义通常解释为:能够以最小的组织损伤,产生最大化、最为理想的生物学反应,使得牙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位移,并且不会带来或带来极少的不适感的一种力;关于最适力强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差别较大。Reitan基于组织学角度认为:针对与切牙和双尖牙的倾斜移动的最适力为50~70克力,该力作用下能够增加细胞活性且不会造成透明变性。而Burston则表示:使用持续力而不受力的大小影响均会导致牙齿的产生快速移动;如果采用轻力则会使得牙齿逐渐式移动,如果采用重力则会在短暂停且明显的滞期过后,导致牙齿发生快速移动。在我国段银钟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得出:最适力强度控制在160克力以内,不会对牙体以及牙周组织的健康造成影响,加用大力时会促进加速正畸牙移动并缩短矫治疗程。由于倒置埋伏阻生牙齿存在牙周骨质疏松、牙根短、牙齿轻微松动等特点,因此,在矫治的初始阶段采用轻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因牙齿松动产生脱落。

采用U型簧保护罩或者采用后牙、全牙弓牙合垫矫治倒置牙。由于开窗术后的锐利切缘为朝上方向,会对牙齿的软组织造成刺激,使得创面出现炎症或增生,而唇部软组织及肌肉处于牙冠腭侧,牙面受到唇部软组织以及肌肉张力的持续性作用力,会阻碍倒置牙冠进行侧向转动。通过对U型簧的末端加设保护罩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将保护罩覆盖在倒置牙的切缘以及唇面位置,使得组织面保持光滑,在保护唇侧软组织创面免受刺激的同时,将软组织及唇肌张力产生的阻力转换为牙冠侧向移动的动力,该保护罩的U型簧能够伴随牙齿的移动适当的进行调整。牙合垫则用于后牙增隙阶段,通过相邻牙齿的移动完成增隙,然后采用全牙弓牙合垫,使得所有牙齿连成一个整体,避免个别牙再次出现移动变位现象。当倒置牙矫正至60°左右,可以将全牙弓牙合垫以及U型保护罩除去,当牙齿矫正到位后,要坚持戴6~8个月保持器,起到巩固作用。

参考文献

[1]钟燕雷,曾祥龙,贾绮林,等.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中华口腔医学志[J]2006.vol41,No.8:483-485.

[2]步捷,张君,王旭霞.199颗阻生的牙位和病因分析,广东牙病防治[J]2007.vol15No.2:83-85.

[3]钟燕雷,曾降龙,贾绮林,等.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正畸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2006年8月第41卷第8期: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