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杨黆高凯

杨黆高凯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本文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着手进行分析,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重新整合开发课程,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字: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筑经济管理

高职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升级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从现状分析入手,以专业建设为重点,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课程体系缺乏实践性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在搭建上仍然沿袭着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操课的学科课程体系。这样的体系虽然可以深化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可塑性较差,不能满足专业岗位需求。所以课程体系缺乏实践性仍然是现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

没有市场作为导向无异于闭门造车。既然要培养满足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那么首先就应该明确市场究竟需要具有哪些岗位工作能力的人才。然后才能据此设计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和根本。原有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职业针对性,讲授内容无法满足专业岗位需求,培养出来人才偏离市场需求。如此,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阻碍了专业发展的进程。

(三)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

专业课程相互独立,前后课程的内容之间割裂,缺少关联性和系统性。相关技能与知识未能有机地融合,综合训练缺乏,学生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难以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局部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点,难以形成整体观,导致学生虽然完成了多门专业技能的实训课程训练,但接到综合性任务,仍然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

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要解决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职业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构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推动作用,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一)走出去,开展市场调研

到建筑企业走访,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以及同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研讨,筛选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及不同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需要熟练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设计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和配套公共课程。

(二)请进来,邀请专家论证

聘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召开改革论证会,针对市场调研筛选出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研讨;设计适合开展教学的若干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确定应开设的素质教育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实践课及职业拓展课程,构建符合建筑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课程体系。

(三)重构建,整合开发课程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基础,进行整合与开发。(1)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采用校企深度融合“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学习两年半,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和岗位模拟实训,掌握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形成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由企业老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时考核合格的学生直接签订就业协议。(2)课程体系由素质教育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实践课;职业拓展课五部分构成(3)根据专业性质设置相关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父的指导,在“做”中学得更多实践技能。(4)课程评价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必备条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构建完成,也仅仅是迈出了改革的一小步,关键还要看依据这一课程体系开展教学的实施效果,而实施效果还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要有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四个平台的支持,但是由于“偷猎外部性”现象的存在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企业无法从现代学徒制中获取对等的收益,致使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校热企冷”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出台相关法规,对现代学徒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给予保障,使参与企业从现代学徒制中得到实惠,激发参与热情,是保障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二)“双师型”师资水平

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由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教学,但在高度注重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还没有良好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持,也没有可实践的现实环境。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加强“师傅”的选拔培养,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学校公开招聘、企业推荐、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将业务骨干纳入到“师傅”资源库;另一方面,提倡专职教师走进企业单位通过挂职锻炼或职业技能师资培训,更好的了解企业动态,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实行专兼合作,共同发展策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师资团队综合素质。

(三)考核与评价制度

基于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改变了其学习的场所和身份,学生不仅要在校内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还要深入企业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准,上述变化必然要求在考核与评价方式上要不同于传统高职教育,为此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建立健全配套的评价体系,不断丰富评价的形式,逐步提升现代学徒制评价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7

[2]管理类专业应用“现代学徒制”问题探索职业教育2013

[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整合式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郭伟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作者简介:杨黆:副教授,管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