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乳腺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评价

俞登峰王金燕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乳腺科

摘要:目的探讨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以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该次研究对象方便选取本院门诊于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5例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保守组12例(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手术组13例(行区段切除术+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观察治疗后患者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观察期间非哺乳期乳腺炎复发情况。结果25例患者92.0%者发现肿块,有32.0%者存在乳头凹陷情况,仅8%患者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升高。保守组治疗率为83.3%,复发率为10.0%,手术组为100.0%、0.0%,手术组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效果优于保守组,且复发率低于保守组(P<0.05)。结论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以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后部分辅助口服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效果理想,近期复发率低。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区段切除术;疗效

乳腺炎是临床女性常见妇科疾病,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哺乳期与非哺乳期,其中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特异性差,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由于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乳腺炎已发展至慢性期,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疾病发展可致患者乳房变形,导致临床需切除乳房,使乳腺形体美观破坏[1]。早期抗菌、病灶切开引流等抗炎对症治疗,临床实践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情况,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常见治疗方法有乳腺区段切除术、瘘管切除术联合治疗,其中乳腺区段切除术常用于肿块边界清楚、局部无炎症、无发热患者治疗[2]。该文观察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13例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此术式用于疾病治疗的可行性,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方便选取本院门诊诊治的25例不伴有急性感染症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部分患者术前确诊困难,于手术后确诊非哺乳期乳腺炎,部分患者术前行肿块空心针穿刺活检可见浆细胞、炎性细胞,经影像学检查可见乳腺肿块,符合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经检查无手术禁忌证、血液系统疾病,无用药禁忌证可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保守组12例,发病时间2d~1年,平均发病时间(3.6±0.5)个月,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2岁,平均年龄(38.4±2.7)岁,其中已婚者7例,有妊娠哺乳史者5例,有哺乳期乳腺炎者3例;手术组13例。发病时间5d~1年,平均发病时间(3.7±0.4)个月,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60岁,平均年龄(38.6±2.5)岁,其中已婚者8例,有妊娠哺乳史者6例,有哺乳期乳腺炎者4例,患者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比较,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保守组每日1次口服用药异烟肼(国药准字H14020770,产品规格:100mg)300mg/次,利福平(国药准字H51020786,产品规格:150mg)450mg/次,乙胺丁醇(国药准字H33021602,产品规格:250mg)750mg/次,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手术组无急性感染症状的患者术前行乳腺彩超及MRI等检查确定患者病灶,判断乳腺病灶广度、深度,确定切除范围,尽量减少漏切,入手术室后患者取平卧位,局部麻醉或气管插管麻醉后,常规消毒,根据检查的病灶情况选择做切口。对于术前确诊困难、与乳腺癌难以鉴别或诊断倾向于良性表现的肿块,除完整切除肿块外,同时切除少量周围正常腺体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给予后续口服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术后未追加口服药物治疗;对于术前经口服抗菌药物缓解无效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气管插管麻醉后根据病灶选择切口,以患者病灶为中心,必要时行梭形皮肤切除,彻底清除乳腺病灶内坏死组织、周围炎性组织,对于病灶大、切除组织多者,为改善患者乳房外观可将残留的腺体组织瓣作填充切除区域。对于出现乳头内陷者术中可在乳头后方作荷包缝合,来恢复乳头外凸形态。最后对残腔以生理盐水、双氧水及淡碘伏等冲洗,缝合切口,术后继续规律口服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检查结果,两组乳腺炎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统计非哺乳期乳腺炎复发情况。

1.4统计与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检查情况

该次25例乳腺炎患者,其中23例经超声检查发现肿块,发现率为92.0%,同时有8例(32.0%)患者出现乳头凹陷情况,所有患者行血常规检查,有2例(8.0%)者出现白细胞升高,在20例接受脓液细菌培养中,有1例(4.0%)发现细菌生长,对于曾经由穿刺、手术史的13例患者检查,13例均发现炎性细胞,见表1。

表I患者临床表现、检查情况

2.2治疗结果以及乳腺炎复发统计

保守组12例患者在口服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后10例患者疼痛、溢液以及肿块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者窦道愈合或趋近于愈合,2例治疗效果不理想转为手术治疗,治疗率为83.3%,手术组13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治疗率为90.0%,手术组治疗效果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21,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半随访,保守组期间有1例患者乳腺炎复发,复发率为10.0%(1/10),手术组无一例有乳腺炎复发,复发率为0.0%,手术组复发率较保守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5)。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病因及发布机制不明确、临床诊断准确性较低,故此病目前仍为乳腺外科治疗难点。近几年临床对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乳腺炎发生与厌氧菌感染、乳腺导管异常分泌、导管排泄障碍以及乳头发育不良、内陷等有关,此病病变范围在乳晕下、周边2cm内,部分患者会有乳头溢液情况。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保守组治疗率为83.3%,结果表明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能有效抗菌、抗炎,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性渗出物,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阻碍肉芽组织形成,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溢液等情况。目前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多根据患者乳腺炎情况选择相应术式,其中区段切除术适用于病理表现以乳腺导管扩张为主,经检查无明显炎症反应、病程发展至肿块期或患者有明显乳腺肿块者。该次研究结果区段切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率为90.0%,复发率为10.0%,结果提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炎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其能对患者坏死组织、炎症病灶彻底清除,并对周围组织进行清扫,有效减少复发几率。对2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例分析,发现仅8.0%患者血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升高,在接受脓液细菌培养中,仅4.0%者发现细菌生长,结果提示非哺乳期乳腺炎不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同时该次研究中32.0%,患者出现乳头凹陷情况,提示挤压、外伤可诱发该病,同时为减少挤压乳房、避免加重患者病情,临床在检查时尽量避免使用钼靶检查。综上所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以区段切除术治疗,治疗效果理想,近期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秦悦农,孙霃平,陈莉颖,等.区段切除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6):616-618.

[2]黄汉源,孙强,王学晶,等.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3):40-43.

[3]牛昀.乳腺肿瘤病理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