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产后抑郁症的探讨

付彩云赵爱萍

付彩云赵爱萍(山西省寿阳县人民医院山西寿阳045400)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226-02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标准,预防和治疗、护理。方法通过临床表现涉及情绪、认识、行为、生活等几个方面,发病特点为产后2周发病,4—6周症状明显。主要特征是以婴儿、丈夫相关事为主来探讨产后抑郁症。结果产后抑郁症病因是多因素的,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包括:内分泌因素,躯体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产妇分娩前后体内的内分泌变化及产妇的个性特点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产前产时的并发症又是产后抑郁症的主要促发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关系到产妇心理、生理健康也关系到婴儿及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后抑郁症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抑郁症产后病因防治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是一种精神疾患,1968年由Pitt首次提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后4—6周症状明显。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状相同。

1病因探讨

1.1生物学因素

1.1.1内分泌因素[1]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也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与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有明显关系,与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1.1.2躯体因素[2]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出现滞产、难产时,产妇的心理准备不充分,紧张、恐惧的程度增加,产程持续时间更长,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的发生。

其次,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产妇易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时对产后抑郁的促发有一定影响。再有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损性,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的影响,可能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1.1.3遗传因素这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

1.2心理因素

1.2.1我们认为,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敏感(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固执、认真、保守、严守纪律、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中[3]。

1.2.2心理分析家认为,妇女在怀孕期和产后第一个月均有暂时性的心理“退化”现象,即她们的行为变得更原始和具孩子气。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

1.2.3产前情绪不稳定,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者发生产后抑郁症者较多。

1.3社会因素

1.3.1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1.3.2孕期应激压力,孕期发生不良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

1.3.3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3.4角色的突然变化,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1.3.5产后抑郁症还与产妇的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

2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和统一的诊断标准,多依据各种症状自评量表如SCL—90,SDS,EPDS等。当前比较明确的标准是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如下。

(1)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5条以上,但至少有一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大多数活动明显的缺乏兴趣和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2)在产后4周内发病。

3治疗、预防和护理

3.1治疗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给予患者足够的社会支持。药物治疗:约有1/3的患者需予以药物治疗,主要是抗抑郁治疗和对症治疗。对有感染、贫血的产妇,及时给予抗生素、铁剂、维生素等药物,增加机体抵抗力。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可以安定类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症患者需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

3.2预防

我们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对具有抑郁倾向的妇女实施孕期干预,可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护理

3.3.1加强围产期保健在产前检查中,不仅要向孕妇提供与分娩相关的知识,帮助孕妇了解分娩的过程,还要教给孕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积极处理孕期异常情况,尽可能消除不良的精神、躯体刺激。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妇的个性特点、既往病史,及时地消除孕产妇所存在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于不良个性的孕妇,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对既往有精神异常病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孕妇,应定期请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观察,并令其充分休息,避免疲劳过度和长时间的心理负担;对高龄初产及纯母乳喂养的产妇,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的产妇,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尤其是对丈夫进行教育和指导,改善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家庭生活环境。

3.3.2妇女在怀孕、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心,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渡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韩玉昆,等主编.现代母婴医疗保健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63-164.

[2]王红静,潘小玲,等.155例妇女分娩前后心理状态分析.现代预防医学,1998,25(1):33.

[3]张聪聪摘.妊娠、分娩、产褥及其心理背景.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7,14(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