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125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125例临床分析

王乐秋1郝艳坤2王文杰1

王乐秋1郝艳坤2王文杰1(1.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住院处耳鼻咽喉科;2.牡丹江医学院机能学教研室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1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在鼻内镜直视下,使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对鼻丘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表面进行分点热凝。结果:显效85例(68%),有效36例(28.8%),无效4例(3.3%),总有效率为96.8%。结论:鼻内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法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内镜;微波;变应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092-01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高,治愈较难,我科近年来应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的变知性鼻炎125例。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全部病例均有应用抗组胺药和激素类药物应用史但疗效不肯定。125例中,男73例,女52例;年龄10-65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25年不等。患者双鼻腔鼻炎病变范围及程度基本一致,需排除鼻中隔明显偏曲需行鼻中隔手术患者。

1.2治疗方法:患者取半卧或平卧位,行双侧鼻黏膜1%丁卡因表面麻醉,采用北京产MH-1D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输出功率30~40W,在鼻内镜直视下,将微波针型探头于一侧鼻丘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表面分点热凝2~5处,热凝范围0.7cm×0.7cm,鼻丘热凝5S,鼻中隔2S,凝固至增生肥厚的黏膜变白,一侧完成后行对侧同法治疗。治疗后双鼻腔以1%麻黄素及0.25%氯霉素液滴鼻1周,口服抗生表5d,不用激素和抗组胺药,术后5d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术后10d及1个月后复诊,用肾上腺素收缩鼻腔黏膜,清理假膜,以防粘连,于治疗后6个月,1年随访复查。复查内容包括鼻部过敏症状改善情况及鼻腔有无水肿、粘连及鼻黏膜颜色变化等。

2结果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5d内大都有鼻腔黏膜轻度水肿,鼻塞加重,伴轻度头痛闷胀不适,少数患者有涕中带血症状,一般在2周左右逐渐改善。术后1个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鼻腔辐射区黏膜恢复红润光滑,仅极少数患者仍有少量流涕及鼻痒等。全部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年以上。按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定标准[1],125例中显效85例(68%),有效36例(28.8%),无效4例(3.3%),总有效率为96.8%,治疗后半年复发18例,1年后复发6例,其中11例再次微波热凝治疗仍显效,所有病例均无鼻中隔穿孔并发症。

3讨论

微波治疗通过热凝直接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产生修复及整合作用[1,2]。将微波热源直接作用于鼻丘和与之相对应的鼻中隔处高敏反应区病变黏膜,使之高热凝固、变性萎缩,不同程度地破坏筛前神经末梢,致其功能降低,同时破坏感觉神经末梢和刺激物受体,降低其敏感性。而且微波治疗可以分解病变组织、高温杀菌、灭活神经肽、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及肥大细胞敏感性,从而缓解临床症状,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本组125例中,121例(96.8%)一次治疗有效,18例(14.4%)于治疗后半年复发,6例(4.8%)于治疗后1年复发。此外鼻黏膜神经支配的多源性和神经纤维的再支配以及部分患者仍然未脱离过敏原、烟酒过度等外部刺激是复发的其他原因,少数复发患者再次治疗仍有效。

微波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取决于输出功率、作用时间和被照射物的生物物理参数,所以术中微波功率应调控适宜,辐射时间也应设置在一定范围。笔者认为功率应设置在40W,鼻丘处黏膜较厚,时间可稍长些(4~7s),鼻中隔黏膜较薄,时间可短些(1~3s),为避免造成鼻中隔穿孔,双侧不宜同时热凝或分2次热凝治疗。治疗后及时清理假膜,同时鼻腔内滴1%麻黄素每日5~7次,及0.25%氯霉素液1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假膜脱落,可以防止鼻腔治疗部位粘连。本疗法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无并发症,受到大多数患者的肯定,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耿曼英,张笑如.微波治疗鼻咽疾病13例并发症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