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

/ 2

长沙市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

杨柳1陈丽丽2朱袁也1葛怡哲1王鑫鑫1苏

杨柳1陈丽丽2朱袁也1葛怡哲1王鑫鑫1苏比努尔1颜星1(通讯作者)

1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410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检验科830002

【摘要】目的探讨长沙市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选取长沙某社区的居民300名和20名医务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契约服务的认识度和满意度不够高,居民认知度和满意度较低。结论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模式在长沙市的试点和推广势在必行。首先必须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该模式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通过医务人员的推广,全面实施家庭健康契约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认知度;满意度

随着现代医务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模式逐渐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得到推广[1]。在我国首先以长沙进行试点,该模式作为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该模式是一种与居民签约,建立更为亲密、清晰地服务关系。由嘉玲医生对签约对象进行全程跟踪的健康管理并提供健康服务,实行首诊制度。居民可以根据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质量和态度自行选择是否签订合约[3]。同时,该模式对每一名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居民的数量进行限制,且所服务的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4]。现为了探讨长沙市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以问卷调查方式选取长沙某社区的居民300名和20名医务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某社区的居民和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选取300名居民和20名医务人员作为对象。

1.2研究方法于2016年6月到12月期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率100%。问卷调查信息整理后,进行访谈和交流。

1.3研究内容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家庭契约式签约现状、卫生需求现状、社区保健、健康教育、家庭病床服务等知晓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计算各指标的百分率。

2结果

2.1一般情况300名居民中包括男148例,女152例,1-18岁占6.7%,19-25岁的16.7%,26-35岁的53.3%,详见表1

表1对象基本情况

3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长沙市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均不高,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少,居民对其模式认识不清,其推广存在较大的问题。

3.1居民和医务人员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在基本社区服务工作中的认知度比较高,例如社区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比较到位,但是在家庭契约模式服务中,虽然能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对于具体落实契约服务模式,在建立家庭病床方面还存在欠缺,认知度仅达到55.0%。居民在建立家庭病床的认知度也仅22.3%,比医务人员更低。深入分析得知,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对于新型的服务模式并不适应,家庭健康契约式的服务理论还并没有深入到医务人员内心,在实践推广中,还不够普及。由于医务人员推广工作不到位,且受到社区工作条件的限制,宣传工作不到位,最终导致社区居民认知度低,对该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

3.2居民满意度低

由于认知度不够高,社区宣传工作不够,少部分居民即使了解契约式但是,在实际服务中,受到社区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医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最终导致居民对整体服务的态度等均表示不是很满意。态度满意度仅49.7%,诊疗技术满意仅52.7%,满意度整体较低。

综上,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居民健康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10]。因此,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通过时试点实践人们发现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是一项预防性、群体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在居民建立合理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政府、媒体机构、街道乡镇、村居、志愿者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机制,政府和媒体机构加强宣传引导,共同营造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卢祖洵,姚岚,金建强.各国社区卫生服务简介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8-39.

[2]ToddHarper,李井泉.澳大利亚家庭医生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J].中国全科医学,2008,(14):1266.

[3]王诺,王静.古巴医疗体制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志,2009,(1):19-22.

[4]郭清.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展望[J].中国社区医师,2005,(6):3-5.

作者简介:杨柳,长沙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颜星,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

长沙医学院2016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长医教[2016]19号-115;

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823009;

长沙医学院2017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长医教[2017]18号-043;

长沙医学院2016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长医教[2016]19号-109;

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