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分析

周咪

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湖南江华4255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本院106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输血检查流程;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11%,参照组的满意率为86.79%,两组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参照组感染发生率为9.43%,输血反应为13.21%,而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0%,输血反应为6.60%,两组比较差异大(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实施质量控制,效果令人满意,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更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

【关键词】检验流程;临床输血;质量控制

对于失血过多或者严重贫血的患者在实施救治过程中,采用输血方式,能有效的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抢救,降低治疗死亡率。而输血的流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环节较多,进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输血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输血检验流程是对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实施控制和监督,要求操作者必须根据相关要求对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1]。我院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实施了质量控制,感染以及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效果令人满意。因此,本文针对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观察实施质量控制后发生不良症状、感染等其他指标,分析输血检验流程治疗控制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0共106例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参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3例。

参照组: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22至67岁,平均年龄(44.2±1.7)岁。病情:车祸11例,妇科疾病14例,暴力出血18例,其他8例。

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3至69岁,平均年龄(46.6±1.6)岁。病情:车祸12例,妇科疾病15例,暴力出血17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方法

①均是需要输血的患者;②非哺乳期、妊娠;③重要器官功能正常;④无血液传染性疾病;⑤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输血检查流程。根据相关输血检验流程对血液进行检验。

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质量控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医务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掌握其病情严重程度等其他适应症,从而选取正确的输血方式进行输血。对于有慢性疾病需要手术的患者,尽可能采用自体血液;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尽量采用各类成分血。当患者符合输血指征,并再次确认无误后,对机体实施检查,对抽取输血之前的血液样本进行保持,避免医患纠纷的情况发生。若有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医务人员要做好记录,并且对患者实施隔离。

在采集样本前,根据患者的情况填写输血申请单,在采集血液样本时,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认真核对,降低样本出现错误的情况。样本采集结束后,及时注入试管,同时做好标签贴上进行保存,不可让样本受到污染、稀释等不良因素的干扰,影响样本的质量。

关于血液鉴定和交叉配血过程中,一定要在输血之前,对一系列的常规检查一定要严谨,对血型进行正确的鉴定后,在实施交叉配血试验,对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进行确认。对血液较为特殊,由于RH血型比较多样化,一定要严格规范定型,当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相符只有,方可输血。要对每个检验项目试剂均进行严格检查,查看保质期的时间,存储的方式是否正确等,对所用到的仪器要定时进行维护保养,用原厂的标准液实行定标和质量监控,这样可以提高检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同时,对血型鉴定的过程中,要把血清血球比、肝病以及蛋白出现异常的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法实施鉴定,对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可能会和免疫反应产生抗RH抗体,所以,一定要采用Rh血液检测。

1.4观察指标

对患者发放调查表,让患者对此次输血治疗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感染和输血反应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11%,参照组的满意率为86.79%,两组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采用输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而且要在输血前实施各项试验和检查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所以,输血检验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关于输血而引发的医疗事故较多,相关报道也提出输血检验的重要性,因此,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实施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的得出:参照组感染发生率为9.43%,输血反应为13.21%,而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0%,输血反应为6.60%;而根据其他相关文献报道:发生感染和输血反应的机率约在5.5%和10.3%以上[3]。所以,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增加质量控制,能明显减少输血风险,使输血的安全性明显提高。而且质量控制的优势不止于此,更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从而提升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认可。

通过此次研究,对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重点进行总结:首先,一定要让医务人员明白自身的管理职责,可通过输血检验流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流程图[4],并且发放到有关科室中,放在醒目的地方利于记忆。再建立一个管理小组,组织成员有感染科室、检验科室以及输血科室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由资历较深的医务人员担任组长,对管理工作进行分配,同时让每个组员互相监督,组长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发现不良问题后及时开会讨论,把问题及时改进、整顿。其次,就是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可通过参加培训来提升,把操作过程更加完善,提高对异常情况的敏感度[5],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可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实施考核制度[6]。让相关医务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开展岗位职责制度,这样有利于出现问题及时找到个人,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速度。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实施质量控制,效果令人满意,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更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侯海波.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4):2.

[2]陈鹏.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6(5):168-169.

[3]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8(20):254-255.

[4]李惠霞.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147-149.

[5]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7):256-257.

[6]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5,8(10):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