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物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浅谈高一物理教学

张奎圆

张奎圆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新湖一中832200

摘要由于高一新生各方面都不稳定,因此我们在教授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矫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这样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就物理来说,知识的深度、解题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等与初中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能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中物理第一个“台阶”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三)科学的物理教学引导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教师应把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实际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但往往不能更新知识结构或重建物理模型。例如: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先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

2.直观教授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不可想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设法使他们感觉到物理与实际的贴近,尝到“成功的喜悦”。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刚上高一的学生,常常是听得懂、看得明,但自己做题就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掌握解题的方法,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

4.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高中阶段学生常会产生:自悲心理、恐惧心理与马虎心理。

对以上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应及时对学生疏导,可以利用课上的一部分时间去讲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举出相关的正反面的例子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重视小实验教学。课前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如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可以总结一些经典的有意义的小品台词、经典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寓言故事,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到教学上,这会起到调节学生疲惫心理的作用。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3.丰富教学手段。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比如应用多媒体录象和图片讲高中物理知识上课。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了高中物理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关系的紧密性,以及高中物理的重要性。

三、引导学生走入“正规”

高一学生应主要从思维习惯、方法,解题过程,物理语言和书写等三方面来规范。

1.思维习惯、方法方面。

不少学生在对物理的认知方面存在缺陷。机械地、形式地记忆公式、方法,忽视成立条件,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性结论,生硬地加以套用。例如:一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滑动,计算摩擦力时不加思索地用平衡法去计算滑动摩擦力等于F,没有考虑到物体是否是匀速运动。

对于这些不好的、错误的思维习惯,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及时批评指正,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解题过程方面。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这是高考的要求。因此答题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1)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有的学生认为问题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运动学中画运动图景辅助解题,有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3)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公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公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公式。同时公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