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某铜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张金国詹志勇

(承德市铜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承德067250)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矿区地质以及矿体的勘探分析,获得了该矿区铜矿的成矿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该矿区成矿主要受到断裂构造限制,同时与斑岩体的特征以及围岩性质和热液的蚀变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明确了矿区的找矿目标以及方向,为类似铜矿的成矿特征分析以及找矿方向探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铜矿;成矿特征;找矿方向

经过早期地质工作,该矿区经过地质勘探实现了矿区的详查,该矿区主要矿体为4个,分别编号为Ⅰ、Ⅱ、Ⅲ、Ⅳ矿区,目前勘查评价为中型铜矿床。经勘探所知,铜矿以Cu元素为主,伴生包括Au、Mo、Ag、S、Se等多种元素的金属矿床,根据对相应的勘探数据的分析,总结了某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指明了铜矿区的找矿方向,为铜矿区探矿工作的开展以及铜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1铜矿成矿特征

1.1成矿地质背景

该铜矿地处甘孜-理塘结合带西侧德格-中甸陆块东缘,印支期义敦-中甸岛弧带南段,位于注明的三江成矿带南段,构造整体呈北北西向展布。矿区总体由一系列北北西向紧密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属红山复式背斜。其中北北西向拉张型断裂控制了印支期钠质中-基性火山岩及同源的基性-中基性侵入岩;而西北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印支晚期挤压型钙碱性系列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并有同源的大量中酸性浅成斑岩、闪长玢岩及次火山岩分布,该矿区分布大量的多金属矿点,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地质图如下:

图1云南某矿区铜矿床示意图

1.2受构造控制

该矿区位于云南东北部方向,成矿受到大断裂的影响和控制,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以及不同类型岩浆侵入岩体的分布和铜矿床的形成等造成了影响。斑岩成矿体系当中,由于断裂构造的影响,在多种成矿地质要素中占据了决定性的位置。某铜矿包含矿岩体沿着安山岩、板岩接触带以及岩层间薄弱位置侵入,岩体延伸以NNW方向为主。而次级的断层、接力以及裂隙则对岩体内部的蚀变以及矿化强度构成了影响。与矿床的形成较为密切,不同的构造对成矿存在明显的控制作用。

1.3矿床的围岩性质的影响

该铜矿床的围岩主要为安山岩、板岩夹砂岩等,属于硅铝性质的岩类。岩体内的Ca、Mg的含量较低,同时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岩浆、热液以及围岩的影响较弱。矿化以及蚀变主要在岩体的内部发生,同时便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矿区内的NE方向形成了较多的碳酸盐类,例如灰岩以及泥灰岩等,便于矽卡岩型的铜矿床的成矿。

1.4矿化中心

该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在岩浆入侵后的早中期的高-中温以及中-低温的阶段,矿化的主要部位在斑岩体的中上位置。与矿化相关的热液蚀变包括石英化、绢云母化以及黑云母化等等,岩体内部发育有钾化的特征。而中-强蚀变也将是矿化中心在岩体中心分布,是中心式的蚀变成矿。斑岩型的矿床水平切面上的矿化从斑岩体向外延伸,依次为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铜矿、热液脉型多金属矿。

1.5超浅侵入岩体的斑岩型矿床

该铜矿区的成矿与斑岩体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为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体等等,呈现岩脉状以及岩株产出,由此具有较强烈的热液蚀变的作用,中基性侵入岩未呈现矿化。含矿体的主要岩石为石英长玢岩的小岩株,属于矿区内部最大的岩体。

2找矿方向

2.1找矿的目标

该铜矿区的成矿要素与中-中酸性浅成以及超浅层侵入斑岩体相关,同时具有各种较强的蚀变的存在,为铜矿的成矿奠定了条件,铜矿区以及其周边范围内分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斑岩体,那么在找矿的过程中,类似斑岩体则为找矿的目标。

2.2找矿的标志

该铜矿区内部由于风化以及氧化作用较为明显和强烈,剥蚀程度浅-中等,岩体一般露出地表。地表矿体露头;具有铁帽、铜兰、孔雀石、钼华等标型矿物。斑岩型铜矿体露头的氧化淋漓带,Cu的品位约为0.2%,厚度约为10cm-20cm,有硫化物空洞以及网状石英脉残留,也就是深部存在铜矿体的标志,以此作为铜矿的找矿的直接标志。

2.3找矿的方向

根据后续勘察对矿体的揭露状况,主要矿体在中深部具有增厚延深的发展趋势,矿床的深部找矿是该地区找矿的主要方向。矿体的厚度较大,品位较高,深部还未进行工程控制,并且往往深部依旧存在较大的成矿空间,矿体存在延深,甚至增厚趋势,是铜矿矿床的主要找矿的方向。该铜矿的矿化以及成矿的特征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推测到,Ⅰ、Ⅱ矿体也铜矿的主要找矿的方向。但由于Ⅰ、Ⅱ缺乏必要的勘探资料,由此无法进行相应的分析。

3结语

该铜矿所处的地质区域经历了地槽下降沉积以及隆起的造山过程,同时由于火山喷发以及岩浆侵入等强烈的地质作用,某矿床的成矿与侵入斑岩体相关。某矿主要赋存在中-中酸性超浅成-浅成斑岩体当中,属于次火山热液斑岩型的矿床。某矿床铜矿的成矿主要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和影响,同时与斑岩体的特征、围岩的性质以及蚀变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矿区的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以及潜力,具有蚀变完善的中-中酸性超浅成-浅成斑岩体为实际的找矿目标,而矿体露头、氧化淋漓带以及铁帽则为找矿的标志,该地区的找矿的方向为中深部以及边缘位置。通过对该矿区的研究,为铜矿探矿工作的开展以及铜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志平,李秋平.西藏羌堆-山南地区铜多金属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11(01).

[2]洪建磊,朱杰勇,孔志岗,李侃,陈伟.会泽县娜姑镇银厂铅锌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J].矿产与地质.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