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周正香谢小花梅珍

周正香谢小花梅珍(江西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299-01

【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方法对12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专科护理。结果通过实施合理细致的护理,128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提供患者舒适的护理,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是减少和消除并发症的有效保证,利于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股动脉插管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护理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近10年来,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一共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128例,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18~71岁。DSA检查结果:脑血管畸形10例,脑动脉瘤8例,脑血管栓塞15例,脑血管狭窄41例,未发现异常54例。

1.2方法患者平卧,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腹股沟区动脉搏动最明显区域,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插入血管鞘、导丝、导管,然后用6F或7F的造影管先后进入左右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在DSA监视下行全脑血管造影。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术前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简要介绍造影的进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等,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术前准备(1)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者禁止造影。(2)嘱患者术前1日洗澡,术前禁食12h,禁水4h。(3)备皮。(4)碘过敏试验。(5)镇静药物的应用:对过度紧张的患者可适当应用药物,一般选安定10~20mg,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6)除常规术前准备外,另备敷料包、器械包、血压计、CT片等。(7)向患者讲解造影时的体位,手术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体位不动,否则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8)练习床上大小便,女患者一般行导尿术。(9)为减少手术时间,提高造影质量,术前行憋气训练(每次憋气30s)。(10)术前取下金属饰品、义齿等,以免影响X线检查。

2.2术中配合

2.2.1体位病人取仰卧位,头部垫一软枕,双上肢自然放置身体两侧,并放档板,双腿分开平放。

2.2.2标记部位协助患者平卧于检查台上,充分暴露穿刺、插管的部位,标记足背动脉、耳前动脉,以便术中、术后进行对照。

2.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改善脑缺氧状态。以便出现特殊情况时及时处理,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压、脉搏、肢体活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

2.3.2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平卧,沙袋加压包扎穿刺点6~12h,术肢制动12h,绝对卧床休息24h。对患者施以心理安慰,消除紧张心理,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除,术后4h给予低盐、低脂肪易消化的不含高维生素K的饮食。

2.3.3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术后第2天换药,每日1次,局部涂2%碘酒,直至术后第3天。

2.3.4注意穿刺肢体血运情况。

2.3.5观察术后并发症

2.3.5.1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最常见的并发症。要注意头痛的部位、头痛的性质和程度,造影使用的高压注射可引起血管破裂或加重出血。

2.3.5.2血栓形成和栓塞是血管性介入诊疗技术系重要并发症[2],需观察术侧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下肢疼痛现象。对脑血栓形成患者,注意肢体活动度有无加重,同时注意瞳孔的变化。

2.3.5.3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卫生,防止穿刺点局部感染,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2.3.5.4尿潴留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消除紧张心理,通过变化体位、热敷、诱导均能排尿。

2.3.5.5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多于术后12~24小时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

3小结

脑血管造影术对CT及MRI能起的补充作用不但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血液供应情况,而且对诊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来说,被认为是“金标准”,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肖书萍,王桂兰.介入治疗与护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

[2]彭仁罗,谭长连,杨秀军.现代神经影像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