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落到实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实验要落到实处

王飞燕

浙江省上虞市盖北中学王飞燕

《科学》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建立新课程体系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者与领路人,转变观念,投身改革大潮,势在必行。《科学》实验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演示实验、观察与探究实验及制作与学生实验,下面我以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浅显的认识与体会和同行们共勉。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做的实验,这类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中共有实验61个,其中演示实验就有41个,占了所有实验的67%,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所占比例上都充分体现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为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就成了上好一堂课、讲好一个知识点的关键。因此,要求每一个科学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包括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准备、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对实验过程的了解等各方面,以保证课堂实验的顺利进行;还要求教师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对实验原理和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解释。例如学生的观察实验中:当鸡蛋放在清水中时,鸡蛋是下沉的,鸡蛋是横着的。然后逐渐放入食盐,当食盐逐渐溶解时,鸡蛋渐渐上浮,由下沉转为浮在食盐水中,此时的鸡蛋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是竖着的。在继续放入食盐,鸡蛋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当食盐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鸡蛋是继续上浮,当食盐不再溶解,鸡蛋也就不在上浮了。若学校条件有限,无法准备课本要求的实验,则教师应用其他实验进行替代,找出两个实验间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决不可因此而略过实验,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观察与探究实验

由于我们的《科学》课程中有不少实验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节课的时间,因此要求学生牺牲休息时间来完成一个实验,这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各方面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控制的变量,仔细而耐心得观察实验现象等等。例如《科学》七年级(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验中,光源的条件比较困难,需要用其他的光源来代替,比如家中的白炽灯,浴霸中的取暖灯等,实验要求在探究同一沙土时,离光源的距离的不同,但是因为这些点光源都离地面有一定高度,要求学生再用手举着土壤或站到凳子上,要求学生有足够地耐心;在探究不同的沙土时,又要求在同一深度,这又是一项很累的工作,没有足够耐心和毅力的学生是无法完成这一实验的。最后得出湿润的土壤温度变化慢,离地面越深温度变化也越慢的结论。实验成功的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了科学的来之不易,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和增添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制作和学生实验

新课标下《科学》实验新增加了制作实验。通过制作一些模型使原来很大的物体变小,我们称之为模拟缩小,这样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性,而且还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还使一些原本难以解释的原理容易讲解,令人信服。例如小型地球仪,活动星图,简单等高线地型模型作等。或者使不能用肉眼观察的的物体变大,我们称之为模拟放大,如制作甲烷分子模型,用泡沫塑料为芯包上橡皮泥做成一只大球,当做一个碳原子,再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包在小的4个泡沫塑料上做成4个氢原子,再将他们按合理的位置配好,用微火烘一下,就制成了一个甲烷分子的模型,这样使学生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正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思维顺利进行。

学生实验是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应用和巩固,也是学生对所习得知识的一次检验和验证,通过实验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同能力,以培养和训练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和科技实践能力的高科技素质人才。学生实验恰好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平台,给学生以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实验是与新课标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相符合的。

《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尽的,《科学》的实施,更需我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让我们在共同探讨中迎接《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