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探析

单伯文

单伯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新塘医院影像科广东增城511340)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为ICC的患者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6排螺旋CT检查确诊34例,有6例误诊或漏诊,诊断符合率为85.0%。结论:16层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准确度较高,可为该类病症早期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证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16层螺旋CT;临床诊疗;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218-02

Clinicalanalysisof16slicespiralCTindiagnosisofintrahepaticbileductcellcarcinomashanbowen

HospitalofsouthernXintanghospital,Imagingdepartment,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5113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applicationvalueof16slicespiralCTinthediagnosisofintrahepaticbileductcellcarcinoma.Methods40patientswithICCweretreatedbyusingthePHILPSBrilliance16slicespiralCTscan,andthepathologicalfindingswerecomparedwithpathologicalfindings.Results16casesof34casesofspiralCTexamination,6casesofmisdiagnosisormisseddiagnosis,thediagnosticratewas85%.Conclusion16slicespiralCTinthediagnosisofintrahepaticbileductcellcarcinomawithhighaccuracy,itcanprovideeffectiveimagingevidencefortheearly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edisease,andhashighapplicationvalue.

【Keywords】Intrahepaticbileductcellcarcinoma;16slicespiralCT;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Applicationvalue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属于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发病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该类肿瘤发病率较高,且在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为保证ICC能够得到更好的救治,临床对早期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ICC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50.6±3.4)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乏血供36例,富血供4例,其中13例患者无特异性症状,在体检时发现,为末梢型早期;有20例因上腹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为末梢型晚期;其余7例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为黄疸。

1.2方法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机,嘱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扫描,扫描前饮水800ml,平扫在进行一次屏气时间内完成;再行三维增强扫描,以4~5ml/s的速度经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为80ml左右;肝门部主干水平中心CT值超过100Hu,选用对比追踪系统对其进行自动扫描,具体参数为:电流200mA,电压100kV,重建层厚为1~2mm;将所获图像进行平面、曲面和斜面等多角度重建处理,生成完整的诊断影像图,由专业医师阅片,明确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

2.1CT图像特征

CT平扫肝内病灶表现为结节型、块状型和弥漫型,其中结节型和结节型的界限较为清晰,可见圆形低密度影,大小在1.4cm×1.2cm~2.2cm×6.3cm之间,CT值为20~55Hu;弥漫型界限模糊,28例末梢型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扩张,6例肝门部型肝内胆管扩张明显。CT增强扫描可辨明乏血供和富血供改变,其中病灶向肝内或末梢呈浸润性发育,为乏血供,低密度改变,边界较为模糊;血管增生且明显强化,为富血供,动脉期呈环形或不规则型,有不均匀强化,CT值为30~117Hu,静脉期和延迟期病变部位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较为清晰,仍存在强化。

2.2CT诊断结果

16排螺旋CT检查确诊34例,诊断符合率为85.0%,误诊或漏诊率为15.0%,见表。

3.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CEA、AFP等肿瘤标记物在ICC检查中均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这些标志物来对肿瘤进行诊断,准确性较差,要想进一步做出明确的诊断,还需借助影像学及病理检查[3]。常规影像学以B超检查和CT诊断为主,前者在较为典型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检查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ICC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乏血供型,但因其表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漏诊和误诊率较高,术前明确诊断仍存在很大困难;后者在目前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其对ICC病变检出的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在增强后延迟期,能够清晰观察病变即周围情况,可为诊断提供准确的参照,可在鉴别诊断中应用[1-2]。

16排螺旋CT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不同类型的影像表现也存在很多差异,在具体应用中应把握两个要点,即穿刺靶位和瘤组织观察点的选择,主要以显示病灶最大层面和瘤组织周围部分为准,根据CT图像特征做出正确判断[5]。本次研究中,40例ICC患者均得到经病理证实,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检查,平扫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的28例患者,初步诊断为末梢型胆管癌,肝门部型肝内胆管扩张明显的6例患者,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增强扫描可明晰乏血供和富血供,最终检查确诊34例,有6例误诊或漏诊与病理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为85.0%。分析认为,富血供与病变发生较早以及纤维间质、血管增生、包膜等因素有一定关联,更多患者表现为乏血供,CT检查可见低密度病灶改变,根据影像学表现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在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但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借助16层螺旋CT诊断该类肿瘤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有效的影像学证据,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列印,邱维加,戴文海等.64层螺旋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1(6):416-418.

[2]张春谦,刘白鹭.64排螺旋CT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0(6):430-432.

[3]田维祥.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扫描及临床表现特点探究[J].当代医学,2015,11(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