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鲁飞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鲁飞虎

鲁飞虎

鲁飞虎(山西省侯马市人民医院放射科04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PHILIPS多排螺旋CT诊断后,6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确诊率为94.12%。CT扫描发现颅内血管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扫描可见完整形态的颅内动脉瘤、其周围血管及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颅内动脉瘤最小、最大直径分别为2.6mm、24.1mm,平均体积为13.67mm。6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各为2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8例。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诊断,具有确率高、无创伤、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

【关键词】多排螺旋CT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146-01

动脉瘤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其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的主要病因,所占比例约为70%-85%[1]。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外伤性、动脉硬化样、先天性等原因,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及时、准确对动脉瘤及其相应的发生部位进行诊断和明确,是有效治疗该病的关键环节。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应用PHILIPS多排螺旋CT对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30例,女38例;年龄:21-83岁,平均(45.8±5.9)岁。入选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患者合并左枕叶、右颞叶、脑室出血。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成像扫描。行CT成像扫描时,具体参数设置情况如下:管电流设置为500mA,管电压设置为120kV,探测器Z轴宽度设置为24mm,机架的相应旋转速度设置为0.4s/r,准直、螺距分别设置为64×0.00625cm、0.532:1。本次研究中,CT成像使用的造影剂为含非离子碘造影剂。应用单筒高压注射器与18套管针,经肘静脉将相应的造影剂注入。注入时的流速应控制在4.5-5.0ml/s,同时需将注入时间延长20-24s。上述操作完成后,将最高密度的投影与容积重建法相结合,对相应图像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疑似颅内动脉瘤的68例患者接受多排螺旋CT扫描后,诊断结果显示有64例患者确实存在动脉瘤,诊断的确诊率为94.12%(64/68)。诊断过程中可见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完整形态、其周围血管及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且颅内血管状态均为良好;颅内动脉瘤最小、最大直径分别为2.6mm、24.1mm,平均体积为13.67mm。68例患者中,8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各为20例。诊断结果详情见表1。

表1颅内脉瘤诊断结果

栏目n确诊误诊漏诊

例数686431

百分比(%)10094.124.411.47

3.讨论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脑血管死亡患者中所占比例为第三位[2]。应用普通的CT检查很难查看到动脉瘤体的状态。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好发部位为脑底动脉环,其次为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等。具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病死率已高达25%-60%[3]。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存活率大概为50%。患上该病的患者多数会致残,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及时、准确地诊断至治疗该病,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临床诊断上,现阶段主要应用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式为MRA、头颅CT、MRI、CAT等。在多种诊断方法中,MRA、CTA方式可有效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及其周围血管的状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临床医学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诊断中。16排螺旋CT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的一种新型输出球管。该种输出球管电流高,功率大,其同时结合运用了Z轴双倍数数据采样等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扫描过程中的纵向覆盖范围,促进其和横轴位的图像具有相同的质量,进而最终实现原始数据采集质量的提高。在诊断后期的处理环节中,16排螺旋CT主要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对相关诊断资料进行处理。容积再现技术又称四维重建法,其是目前一种新型且较为复杂的重建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应用16排螺旋CT对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示其确诊率高达94.12%。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还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完整形态及其周围血管状态,不断可明确病变部位。同时,还可判断疾病的进展情况,为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有效提高了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产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应用多排螺旋CT对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可对瘤体体积大小进行准确测量,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图像分辨率和扫描的速度。且在诊断后期的处理上,其可对动脉瘤的相应空间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动脉瘤与颅骨间存在的相应关系。此外,在实际诊断过程中,所用造影剂的剂量相对其他种方式要少很多,辐射减少,安全性更高,且具有诊断确率高、无创伤、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凌国辉,李建生,陈玉桂.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2,11(8):215-216.

[2]姚世文.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68例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2(12):372-373.

[3]李敏,周丽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江西医学院学报,2011,9(2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