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教书育人”浅谈

韩晓佳

韩晓佳黑龙江省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158200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在品德、智力、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将对整个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特点是好胜、好奇心强,模仿力强,但他们自制能力差。由于年纪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儿童到了十三、四岁,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思想处于一种似懂非懂、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最宝贵而又最危险的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极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会误入歧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工作中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着严爱结合的原则,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从爱出发

“教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生,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高尔基也说:“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的美德,也是教育者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最佳途径。

爱,就是爱学生,在感情上与他们沟通,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我们班有一名男同学,原是个有名的“顶气大王”,最能气老师和顶撞老师。他性格暴躁,见火就着,目中无人,傲气十足。他在家跟父母闹,在学校跟同学打。他留级到我们班后,我就主动和他接近,利用一切机会和他拉家常、谈生活爱好等。我发现他脑子聪明,重义气,能吃苦。于是,我一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就及时予以肯定。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提问他问题,慢慢地他和我建立了感情,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心里有话就找我说。我找他谈话,他找我谈心,每次都谈得很融洽,每次都有心灵的交流与会心的微笑。后来,这位同学真的变了,变得有礼貌,爱学习。

在该生的转变中,我认识到了爱的巨大力量。教师心里要装着全体学生,并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爱去教育学生。只有爱学生,才可能用微笑去对待学生。微笑可以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微笑可以激发学生心灵的智慧。我愿终生用爱去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因此教师应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严爱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做可以减轻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流。只有在爱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上的互相交流,才能实现。否则就很难把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能力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接受教育也必须是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心领神会的。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育的泉水便可涓涓流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一言一行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学生将会关闭思想之窗,在心灵深处筑起一道与教师隔离开来的高墙,甚至演变成憎恨,这就事与愿违了。因此,我努力去尊重、爱护学生,使班级充满着理解、支持、和谐、友爱,成为富有凝聚力的集体,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严出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严格,不然就很难使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向前发展,严格要求是教育学生的关键。

严与爱是辩证的统一的,具体说,严要以爱为基础,才能严得有方,严得学生心服口服;爱要以严为前提,才能爱的适当。做为一名教师,如果对学习好的学生爱,对学习差的学生严,那么,这种严与爱的结果,只能使学习好的学生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容易产生依赖和骄傲情绪。对差生来说,教师不公正的苛求会使他们自暴自弃,与教师为敌,逆反心理会使他们变得更糟。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锤敲”,而我却认为在教育上要响鼓重锤。不但对差生要求要严,对优秀生,也要严格要求。对优秀生严格要求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一般生和差生的管理和教育,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三、从细出发

教师要像春夜的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细致入微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特别是对待受过创伤的学生,更是要做到耐心细致。

“细”即做什么事都要细致入微,想得周到,注意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只有这样,工作才不会出现漏洞,以免给事业带来损失。

平时要细心观察班级的小事。我们班主任常常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出类拔萃的学习尖子身上,或者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后进生身上,而对那些平常无奇的学生却很少去注意他们。然而,他们却恰恰为集体做了许多事情,默默地做出了奉献,他们是班级之花的绿叶,集体前进路上的沙石,决不能忽视他们!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其影响力和巨大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四、从引出发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也很强。看了武打电视片就模仿剧中人要打上几拳,踢上几脚,总想使自己像英雄那样“勇敢”。可是,这些孩子往往分不清勇敢与莽撞、机智与冒险的界限。有些孩子把敢于打人,欺侮弱者,视为“勇敢”。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为此,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打人的学生,我指出他欺侮别人不是勇敢行为,而是可耻行为的道理,使他认识到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对懦弱胆小的学生,鼓励他要坚强、要敢于和不良行为做斗争,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突发事件或通过教学活动,把孩子们潜藏着的勇敢精神和愿望引发出来。如有时学生在教室里“挥舞棍棒”,碰坏了公物;有时学生爬上人家果树,偷吃果子;有时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勇敢的承认等等,都是教育学生勇敢的时机。我们把学生的勇敢精神引导到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上来,从小培养起真正的勇敢精神,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岗位上不畏艰难困苦,勇于为国献身。

总之,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从儿童的心理出发,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做到通情达理教育人,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