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社区中老年疾病谱的建立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珠江三角洲地区社区中老年疾病谱的建立及意义

黄佐平,陈瑞新,郭倩敏,陈惠敏,苏瑞兰

黄佐平;陈瑞新;郭倩敏;陈惠敏;苏瑞兰(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佛山528311)

摘要: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社区中老年人疾病谱及特点,为社区防治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顺德区北滘镇2008年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慢性病学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北滘镇50岁以上中老年人疾病谱顺位是高血压(43.11%)、脂肪肝(27.61%)、超重(26.27%)、心律失常(16.01%)、白内障(6.41%)、糖尿病(6.17%)、胆结石(3.92%)、肥胖(3.58%)、肺气肿(1.46%)。结论:应采取各种科学的干预措施,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关键词:中老年人;疾病谱;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32-02

0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的流行规律和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顺德区北滘镇居住的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现状,确立本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已参加2008年度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以自愿为原则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1.2方法对2008年7月至12月进行的全镇50岁以上9240名居民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检查项目包括:(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内科、外科、眼科、妇检(女性);(2)医技检查:心电图、彩色B超、X光胸透、血常规、空腹血糖、乙肝两对半+转氨酶。本次检查,没有把血脂、肾结石和男性前列腺的检查列入体检项目,所以血脂异常和肾结石、前列腺疾病不在本文中分析。

1.3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患病率比较以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类疾病排序本次健康检查对象是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参加检查9240人,受检率48.30%。其中男性3453人,女性5787人,共检出患病29710人次,前9位慢性病患病率依次为:高血压3983人,患病率43.11%;脂肪肝2551人,患病率27.61%;超重2427人,患病率26.27%;心律失常1479人,患病率16.01%;白内障592人,患病率6.41%;糖尿病570人,患病率6.17%;胆结石502人,患病率3.92%;肥胖331人,患病率3.58%;肺气肿135人,患病率1.46%。

2.2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有所变化,但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患病率居首位,高血压、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肺气肿、胆结石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脂肪肝、超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05),而肥胖则无显著性差异(P﹥0.5),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见表1。

2.3不同性别疾病排序不同性别疾病排序基本相同。不同性别的发病率比较却有所差别,有显著性差别的是肺气肿、糖尿病患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脂肪肝、心律失常、白内障、肥胖患病率女性较男性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5)。高血压、超重、胆结石患病率男女间患病率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检出前9位疾病排序见表2。

3讨论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本次现况调查中参与体检的中老年人均为当地居民,生活、饮食、风俗习惯在三角珠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虽然接受调查的人数仅占48.30%,但从结果上看依然能够反映出本地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本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高血压、脂肪肝、超重、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胆结石、肥胖、肺气肿患病率分别为43.11%、27.61%、26.27%、16.01%、6.41%、6.17%、3.92%、3.58%、1.46%,各项指标均比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资料要高[1],原因是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的对象是20岁以上成年人,而本研究的对象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可能与各类慢性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有关。同时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水平较全省平均水平要高,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由此产生了相关的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疾病谱排序与其它地区的调查有所不同,但高血压、脂肪肝、心脏疾病依然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谱前五位主要疾病[2],是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白内障、肺气肿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年龄成正比,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也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4]。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常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居民健康影响显著,增加社会负担。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强调合理膳食、戒烟戒酒、运动量化干预、心理平衡等,并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定期进行监测,高血压、脂肪肝、血糖升高发病率等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干预效果显著[5]。

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计划下一步通过进一步规范治疗和一定干预,使绝大部份人得到缓解和控制,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和个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情况和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对社区卫生服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我国医疗卫生防治措施很重要的依据之一,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6]。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这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因为社区医生可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其家庭的每一次接触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病人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最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居民的知晓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知识的宣教、实行有效的干预措施等工作刻不容缓。

本次参加体检对象为50岁以上本地居住的中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9240份,并由社区医生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追踪管理,以此提高居民参与健康检查的自觉性,接受社区医生的干预措施。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逐步对50岁以下中青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及早对社区居民进行规范的健康管理,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或干预,提高居民的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文军.广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治现状[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72-74.

[2]冯莹,李国艳,袁晓静.社区慢性病疾病谱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4,2(1):3-4.

[3]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

[4]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1-1034.

[5]张日文,吴荣华,甘艺平,等.南海平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行为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49-52.

[6]张聚兴,刘俊芳.谈建立我国公民医疗健康信息档案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