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荣教授经验浅析

/ 2

孙光荣教授经验浅析

任长旭

任长旭(吉林省东丰县中医院136300)

孙光荣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孙老从医多年,无论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极高的造就,其经验值得我辈珍惜并深入学习,以下就学习孙师经验的心得作简要介绍。

一、重视经典,推崇中藏经,示人以规矩准绳

孙老认为:中医药典籍,系历代中医药学家智慧与经验之结晶,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之支撑,乃中医临证实践之指南,亦乃中医药学继承创新之源泉。故凡业中医者,均视中医药典籍为行医之圭臬、诊疗之准绳。而诸多经典之中,孙老尤其强调中藏经的重要意义,认为此书实为璀璨之明珠,医家之宝典。

中藏经,又名华佗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弟子将其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诊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全书原文约3万字。乃一部文字古奥、行文简约、理论系统、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临床实用之中医典籍。孙老考虑其为古代散佚之医经,经华佗弟子搜集整理又经后世道家与医家补充而形成之古代中医用于课徒之读本。

因历代很多人认为中藏经为后人所杜撰,系一部假托华佗之名的伪经,极大的影响了后人对中藏经的学习和临床探索,孙老独具慧眼,经过大量的考证,肯定了本经的真实性和理论及临床价值,并举周学海《新刊中藏经》序所云:“三代以后,医学之盛莫如汉。前有阳庆、淳于意,后有仲景、元化,盖四百余年得四医圣焉。阳庆、淳于意无遗书,仲景方论到两晋已散佚,叔和搜辑成编,绵绵延延,至于今日,若在若亡,独华氏书晚出而最完。顾或以晚出伪之。观其书,多详脉证,莫非《内经》之精义要旨,而又时时补其未备,不但文章手笔非后人所能托,其论脉论证,至确至显,繁而不泛,简而不略,是熟于轩岐诸书而洞见阴阳血气升降虚实之微者,非知之真,孰能言之凿凿如此?”使人认识中藏经的重要。并最终给我们说明《中藏经》是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揆诸大旨而融会贯通,条分缕析且发挥蕴奥,最早形成以脉证为中心之脏腑辨证学说,奠定脏腑辨证理论之基础,为中医明经正道,厥功甚伟。所蕴含之学术思想确实全面、完整、系统、精辟,可谓上继古典,下启新派,是为千古之密。是值得我辈学习和深究的。

而且,孙老在《中藏经讲义》一文中,对中藏经的学术特点和临床价值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说明,指出《中藏经》未列医案,即未以具体案例示范,而是示人以思想、以理念、以法则、以方略,此则足以证其为“经”也!执其圭臬,循其轨道,自可灵活运用于中医临床而获得继承创新之硕果!并作出如下总结:《中藏经》所呈现之医疗经验诚为可贵。主要有二:①以诊断言,贵在注重明察望闻问切所获资料之“常”与“变”;贵在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纲辨识形证脉气之“常”与“变”而断脏腑病证;贵在以形证脉气决死候,预测病证之可治不可治,权衡当治不当治,避免妄治与误治。②以治疗言,贵在坚持“从顺其宜”之治则,贵在以水法、火法统万法;贵在明晰当治不当治之所在;贵在组方用药合宜、简单、精准、力专。

综上,孙老经过对中藏经作出的大量的考证、研究和临证验证。肯定了该书各方面的价值,对于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临证倡导中和,擅用对药、角药

我辈接触孙光荣大师的中和学说,顿觉耳目一新,不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中医治疗的方向和目的及治疗方法有了前所未有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说“阴阳平衡”是机体稳态的哲学层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具体描述。“中和”更能在人体气血层面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因此,孙老认为,中医养生要诀是上善,中和,下畅;孙老的临床学术观点是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临床基本原则是慈悲为本,仁爱为先,一视同仁,中和乃根;临床思辨特点是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致中和。可见,人体的理想健康状态是全身气血阴阳的“中和”,而疾病正是各种因素破坏了这种中而不偏,和而不争的稳态,而我们治疗的目的正是要去除各种病因,并帮助人体恢复中和之状态。

那么,具体方法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孙老经验我们了解到:临床之治疗原则,重点在气血,关键在升降,目的在平衡阴阳。气血调和百病消,升降畅通瘀滞散,气血活、升降顺则阴阳平衡而何病之有?因此,孙老强调临床要做到“四善于”:善于调气血,善于平升降,善于衡出入,善于致中和。孙老学医,先是研习李东垣补脾土学派之法,后又袭承朱丹溪滋阴之说,融会贯通,乃成今日重气血之临床基本思想。而升降出入,则是基于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气机消长转化形式的重要学说;升清(阳)、降浊(阴)、吐故(出)、纳新(入),是气机的基本动态。《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孙老认为,中医临床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脏腑、六经、表里、寒热、虚实、顺逆、生死,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而临证用药,不论寒热温凉,还是辛甘酸苦咸,无论升降浮沉,还是补泻散收,毋论脏腑归经,还是七情配伍,同样不离阴阳之宗旨。但归根结底,阴阳最终还是离不开气血,这是因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而气血之间的“中和”关系尤为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和”是气血合和的稳态。论生理、病理,不管在脏腑、在经络,还是在皮肉、在筋骨,都离不开气血,离不开气机的升降出入,离不开气血平衡的稳态——“中和”。综合一句话,就是“致中和”。可见临床中应以气血为着手点,观人体升降出入何处失衡,找出其失衡的原因,并制订具体的方药来恢复人体各个矛盾运动的“中和”之平衡态。

那么孙老对于人体中和状态的调节,又是如何具体前方用药的呢?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孙老临床辨证遣方选药,总是“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审诊疗之中和,致机体之中和。观其处方,多以参、芪、丹参为君药共调气血,并作为“中和”班底,率领加减诸药,组成“中和”团队(自拟“调气活血抑邪汤”),平升降,衡出入,以达用药中和,而使机体中和。孙老教授临床组方用药灵巧机动,颇具特色。尤其是“对药”及“角药”的运用,使升降相因,出入相衡,动静相合,阴阳相扣,最能体现孙老的“中和”学术思想。

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延续着中医学的命脉,是后来人的路径和指南。而前辈们的精神和品格,尤为我辈心中的启明星。我等有幸学习如孙师这等纯正中医大师的经验,自当万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不负师恩,是与同道当共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