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心肌梗死诊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30例心肌梗死诊疗体会

董建宏

(射阳县合兴卫生院江苏盐城2243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男性发病高峰为51~60岁,女性61~70岁。AMI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诊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75-02

本研究笔者于2008年10月-2015年12月间收治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32例转上级医院进行内科保守和再灌注治疗。30例经医患沟通后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进行内科规范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在射阳县洋马中心卫生院、耦耕卫生院和阜余卫生院急性心梗住院患者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3~79岁,平均57岁。

2.临床资料

AMI合并有高血压22例;合并有血脂异常30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腹型肥胖20例;超重28例;吸烟16例;合并两种危险因素16例两种以上危险因素12例。有典型缺血性胸痛、放射痛14例;上腹痛6例;心前区胸闷不适20例;呼吸困难8例;合并有低血压8例;血压维持90~70/50~30mmug,平均84/50mmug;合并心源性休克2例;合并急性肺水肿2例;合并有恶心呕吐12例。心电图:下壁AMI4例;其中合并右室AMI1例;合并窦性心功过缓4例;窦缓合并Ⅰ°AVB3例,合并Ⅱ°AVBⅠ型AMI1例。前间隔AM14例;前侧壁AMI1例;前壁AMI6例;其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2例;正后壁AMI1例,高侧壁AMI1例;后侧壁AMI1例;广泛前壁4例。频发室早16例;其中起源于左室12例,成对出现4例;连律6例;多源2例。短阵单型室速4例;多形室速2例。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表现为ST段压低3例;非特异性AT-T改变2例。病人入院即刻、12H、24h测定CK、CK-MB,所有病人CK-MB、CK均超过正常上限2倍。30例病人中有12例病人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抽血送上级医院检查心脏肌钙蛋白,报告结果均大于正常上限的10倍。

3.诊治经过

3.1诊断

所有AMI病人入院后住入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室),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对缺血性胸痛进行筛查,10分钟内常规查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初诊和鉴别诊断,抽血查心肌酶谱、血糖、血脂、电解质,即刻嚼服肠溶阿斯匹林0.3。对于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和ST段压低,T波倒置病例开始抗缺血治疗[1]。2例心电图非特性ST-T改变,其中1例表现为胸病,1例合并糖尿病人表现呼吸困难,心电图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K、CK-MB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倍,亦给予抗缺血治疗。入院后每日两次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密切观察病情,评价病人治疗效果和发现处理并发症。

3.2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倍他乐克、洛汀新、辛伐他汀、门冬氨酸钾镁。胸痛明显者,前壁AMI用吗啡止痛,下壁AMI用度冷丁止痛,心动过缓给予阿托品,血压低于80/50mmug或出现心源性休克者多巴胺维持,急性左心衰适量给予速尿、西地兰、硝酸甘油静滴,右室AMI给予补液,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给予可达龙,每种药物均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

4.治疗评价

主要以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心肌酶谱动态改变来评价AMI的疗效。

5.治疗结果

30例AMI病人2例死亡,其中一例下壁AMI合并右壁AMI,该患者平素未就医,病史中曾出现低血压、多次晕厥,去村卫生室就诊,误诊误治12小时,到医院时发生心源性休克,血压40/20mmHg,积极抢救无效而死亡。另一例,广泛前壁AMI发病9小时,出现多形性室速、室颤,经急诊除颤、可达龙、负肾素等积极抢救治疗无效死亡。28例AMI先后住院12~16天出院,住院期间曾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未出现不良后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有8例出院后行PTCA手术,10例失联。

6.体会

心肌梗死因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使冠状动脉树管腔狭窄,减少了心肌的出血液供应。而在多数情况,斑块内出血,破裂及血栓形成,又进一步加重管腔狭窄,使血流降到一定临界水平以下,甚至管腔完全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性损害。当长期持续严重缺血、缺氧时,较大范围的心肌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形成MI。AMI是严重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多,如不积极救治死亡率高。

6.1重视易患因素,加强心血管疾病知识的宣教

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特别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要积极干预,尽早筛选高危病人及早诊治。本研究30例病人均住农村,保健意识不强,即使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能及时就诊,失去救治最佳时期,而乡村医生心血管知识缺乏,导致2例病人死亡和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增多,教训深刻。要加强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宣教,增强全员的保健意识。

6.2注重缺血性胸痛的筛选

对疑血性胸痛诊治上做到快而准,迅速投入救治。我们对疑有缺血性胸痛10例患者分钟内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迅速投入治疗,嚼服阿斯匹林0.3,测基础血清心肌标记物,对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评价溶栓、PTC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条件允许,建议在抗心肌缺血同时,立即转上级医院再灌注治疗。

6.3院前急救

流行病学调查,AMI死亡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显著AMI患者从发病至治疗存在时间延误,其原因有:患者就诊延误;院前转院、入院后就诊和治疗准备所需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误所耽误时间最长。故AMI患者院前急救应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及尽早开始规范治疗。

6.4规范治疗

6.4.1一般治疗AMI患者来院后立即开始一般治疗与诊断同步进行,重点是监测和防治AMI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包括监测、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纠正水和和酸碱失调、通便等,通过一般治疗可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

6.4.2药物治疗严格执行《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并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①硝酸酯类:病人入院常规口服鲁南欣康40mg,bid,AMI早期通常给予硝酸甘油5~10mg静脉滴注24~48h,控制滴速,对下壁AMI合并低血压者加多巴胺,防止血压过低。②阿斯匹林:病人入院即刻嚼服阿斯匹林0.3,连用于3~5天,后改0.1gd长期维持。③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g12h,每位病人常规使用。④倍他乐克:常规使用25~50mgbid,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其中12例因低血压或心动过缓暂停,病情改善后继续使用。⑤洛汀新:常规使用2.5mg~10mg。有2例用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减量或暂停。⑥辛伐他汀:文献报导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建议常规使用辛伐他汀20mggu,如无禁忌症长期使用。

6.4.3并发症处理我们在诊治过程中,出现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各2例,心律失常20例,经过《指南》规范治疗,其中2例死亡,其余均治愈。以上是本人的体会,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陈维洲.心血管疾病治疗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7

[2]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05):38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