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

李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大学生自主管理既是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也是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向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正是在这种主客观要求的驱使之下,使得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管理需求

“大学生自主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支配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调节。”[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对大学生新发展的提出新要求,大学生自主管理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一、自主管理是大学生的主观需求

“自主管理理论作为新兴的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学科的不断创新。自主管理是动态的组织管理,是以目标为取向的柔性管理,强调主动承担责任和进行主动变革,从而促进组织和个人的自主发展。将自主管理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是以教育学、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以班级管理为平台,以教师引导为依托,通过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推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以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居委会,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协作将国家、社会与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并与大学生自主管理相融相通,实现了大学生正确理解、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大学生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在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在大学阶段,学生智力发展到了个人潜质的高端,辩证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逐渐增强,学生也极其自然地高度关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他们正在或已经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自主管理、自主组织、自主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3]无论是出于学生参与管理的需求,还是出于突显学生自身主体地位的要求,都需要以大学生居委会这一组织为平台,需要在这种自我管理的社区生活中进行历练,进而更加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广泛性。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要促使了居委会的成立,这是大学生居委会成立的主体要求。

二、自主管理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近年来,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国内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范围,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大幅度增长。旧有的学生组织及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刻板,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多样化以及灵活性的要求。大学生自主管理作为校方直接管理的有益补充,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期,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随着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高校课程选修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整齐划一的时空模式等,毫无疑问,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及其复杂度。据此,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4]在此,提高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是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应有之义。所以,高校有必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三、自主管理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无疑充分体现了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理念中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当代大学生作为主体身份的角色,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化发展能力的培养。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一个模拟的小型社会,是由学校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他们不仅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本领,还要学会自主管理的本领,这是步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实现他们由“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关键一步。这不仅仅是学生社会化发展对高校教育的要求,更是社会对即将步入其中的“新人”提出的客观要求。传统高校的过度管理使学生产生了过度依赖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之时无法顺利对接,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产生与社会脱节的不良现象。有人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出现自我认知混乱的现象,无法进行自身的角色定位,迷失自我,失去自我。因此,自主管理是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如有缺失,学生很可能会步入歧路,偏离预设目标。

四、自主管理是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

张星炜认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在头脑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5]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知道自身具有公民的身份,却不知道作为公民的自己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同时,作为公民身份的大学生群体还具有学生的双重身份。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中的部分群体,具有特殊的身份——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突出的优势——高知高学群体,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将有利于促进民主管理的进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若能及时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日渐强烈,但其公民的行为能力却有待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改革旧有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空间,使学生转变为学校民主治理的管理者,进而提升学生的民主管理能力。先自主,而后才能民主。

参考文献:

[1]王静.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6:57-59.

[2]郭昕.如何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学习月刊,2008(20).

[3]赵福庆,王立华,徐铎厚.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构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2005.

[5]张星炜.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理论与改革,199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