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的畅销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洪武年间的畅销书

猫辈黑丁

畅销书无疑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光镜。

600多年前,大明朝开国未久,那时候高居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是一本叫做《御制大诰》的书,由一个叫做朱元璋的人主编。据说这本书发行量高达数千万册,大伙儿宁可家里不买手纸,也要买这本书。

不认识字?不认识字也买!

不买行么?朱主编说了:既然您不读我这本书,想必您是不乐意在我手底下混了。得,我不强留您。来人哪,帮这位先生搬搬家,边境凉快。

有人跟那儿嘀咕:掏钱吧。咱惹不起还买不起了?买回家垫桌腿也好……那你就太小看朱主编了。这本大诰的作用可多啦,那才是真正的“红宝书”:

审案子,它是最高院判例选编。

念书,它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指定教材,必修课课本。

出去旅游,它可以当通行证。

犯了法,家里有大诰的罪减一等,死刑改流放、流放改徒刑、徒刑改打板子……

想出名想发财,它是捷径。洪武年间,全国大诰学习标兵受到老朱接见嘉奖的有十九万之多。

心理变态,喜欢看碎尸类恐怖片的,这本书也不容错过。上边有挖膝盖、脸上刺字、剁脚剁腿、宫刑、凌迟这种前朝经典;也有剁手指脚趾、挑脚筋这种新片。并且经常众星携手倾情演出,像什么“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凡此种种,绝对能满足你最强烈的受刺激欲。

于是乎,从乡村、军队,到学校、法庭,上至八十岁老太太,下到八个月的小孩子,全国掀起了讲用大诰的学习热潮。

明《大诰》系列丛书一共四本,236条。不仅是普法读物,更是一本思想政治教材。里面充满了朱元璋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充满了最高领袖对全国人民的期望。

老朱在书里说,老百姓和官员都要安分守己,守住自己定额本分。该穿粗布衣服你就别穿绸子,该戴银簪子你就别戴金的。早上出门必须和邻居打招呼,晚上回来也得让邻居知道。没事不要出远门,未获政府批准,不准离开自家方圆1里。做瓦匠的世世代代老老实实做瓦匠,做木匠的世世代代做木匠,到政府那里登个记,不许随便更改职业。

老朱还建议,在全国各个村委会、居委会,由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领导,开展生活学习标兵评选活动。严格按照《大诰》的要求生活和工作的老百姓,要戴红花,上榜样栏,还要报请中央,予以全国通报表彰。那些不按照《大诰》的要求生活和工作的老百姓,要组织他们参加学习班补课,实在不可拯救的,就把他们流放到边境去。

总之,老朱说了,充分领会《大诰》的深刻思想,认真讲用,每日N次,铭记于心。然后你就会变成一个标准的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时刻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的人,一个永远也不会破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好百姓、好公民。

政府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远,往往越被群众认可。没有人愿意再回到凭粮票吃饭、找对象也得请示汇报的年代。自然,在洪武朝盛极一时的《大诰》系列畅销书,才过了百余年,就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后来的许多收藏家翻遍了垃圾堆,也仍然找不到。原因自然很简单,没人愿意整天按照政府定下的教条过日子。出门不告诉邻居又怎么啦?我穿丝绸是因为我有钱;我不想干瓦匠了,我想开当铺,谁又管的着!我找个女朋友,又凭什么要向政府打报告申请呢?

清代修明史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变得奇货可居,公私图书馆全没有,只有在前人的笔记当中才能的窥其面目。近代图书家广为搜罗,才发现,中国境内,仅有范氏天一阁所藏《大诰初编》而已。

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结局,其实并不遥远,因为它绝非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