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寓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1

情感共鸣寓教

于乐白美荣

情感共鸣寓教

于乐白美荣(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三校,内蒙古扎鲁特旗,029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同时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和谐活泼;课堂气氛

一、让音乐教师走出迷茫,认清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是由其它学科的老师兼任,上课时教师也只是提一部录音机,抬去一架风琴,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琴,或者没有课堂上多数也是只教一些流行歌曲。因此,学生会唱课本里的歌曲倒是很少,音乐的基本知识更是掌握得极差。看到这种状况我认为小学的音乐教育确有改革的必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曾在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用划拍的办法唱准附点音符的节奏,用闭住嘴吸一口气的方法教会他们唱出休止符。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就开始尝试进行视唱教学,以提高对音准、节奏等的认识和记忆等等。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这样做,需要学生高度的集中注意,学得比较累,似乎不太符合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尤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后来学校推广了电化教学,我动手制作了《小奶牛》等一批多媒体软件。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气氛也很活跃。在中、高年级欣赏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以一个教音乐的面孔,像背诵似的认真地讲着音乐的名称、作者、背景、内容、结构,学生呆呆地听着弄不懂的词语,理解不了的故事……渐渐地走了神。“还差10分钟就下课了,我们听一听主要片断吧!”学生的小梦想,被老师的话打断了。“太好了!可下课了。”这就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从时间比例安排上看,违反了音乐是以听为主的原则。这就是音乐教学中的非音乐倾向,也正是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一大症结。对于教学改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的成果,掌握最新教育理念,不断自我更新教育观念。

二、视学生为朋友,让学生放松情绪

“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训。我们从小就知道,上课的时候,应该要安分守已的“聆听”老师的讲课。当了老师以后,承袭的也是“我来教,你来听”的那一套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的,还会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许多的规则和要求。这样做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压抑了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体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讲个不休的状况。例如低年级的唱游课,都是在“听听”、“唱唱”、“玩玩”、“创创”中轻松愉快的进行的。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已不再是老师一个表演的舞台。老师需要费神的地方是在上课前精心设计、组织课堂上的活动。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老师只是起着引导游戏正常进行,让学生从游戏中得到收获的作用。

让“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应用”的教学思想融汇贯通地应用到我们音乐教学实践中来。为此,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用学生自已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教师应该从“教导”、“监督”的角色转变成为活动和游戏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完全摆脱了强制与被动的枷锁,从而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三、让严谨的音乐理论和技巧训练成为学生有趣的游戏

音乐是什么?是艺术,是听的艺术。艺术不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传统的音乐教育必须改革,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当然,既要学习音乐,基本的乐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对刚开始学习音乐就要面对听辨音高和识谱两大难题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较易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身边可以找到的任何器材模拟出各种声音。在自身体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再带他们有意识的开展听辨音高的活动。游戏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确,先认识mi和sol两个音。涉及的只是五线谱上的两条线。巩固以后再认识do和re,并引出下加一线和间上的音。有了一定的基础,比较熟练之后再加fa、la、si三个音,完成对五线谱的认识。整个过程都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进行。当学生听到钢琴发出某个音时,他们会唱出这个音,并能用蹲下、站起来等不同高度及它的在线谱中的位置。老师再把这种位置描绘到黑板上的线谱中。由于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得到运用,因而巩固率也是不必担忧的。教学很快突破了听辨音高和识谱这两个难点。可见,课堂上引进活动和游戏这种形式,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它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它的过程。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带着愉悦的体验离开音乐教室。

四、重视教学反思,提高音乐课的质量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应该说学海无涯,攀登也是永无止境的。“路应该在脚下延伸”,我们不可忽略了去总结、认识自己一步一步艰难的闯过来的路,去仔细的审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踩出来的每一个脚印。可以说每一点滴的经验,每个细微的成功和进步都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第一,与课前备课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课后的回顾小结。第二,在课内外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反应。例如,我在上《小雨沙沙》一课,事先安排了学生人手一个自制沙球,以模拟下小雨的声音,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上半节效果不错,下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却还是停留在自制沙球上,上得很吃力。课后,有老师告诉我,学生喜欢沙球,就干脆利用沙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统统玩个遍。在以后的平行班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进了调整,获得较好的效果。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觉得反思自己的工作,难度主要在“深度”上。要相当的深度,就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