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合作学习提升教学实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开展合作学习提升教学实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体会

叶章盛

开展合作学习提升教学实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体会

叶章盛

(福建省罗源县飞竹中心小学350600)作者简介:叶章盛(19634-),男,汉族,福建罗源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2-0140-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

1营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欲望

皮亚杰认为,对于智慧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会引发创新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进行广泛地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要发挥其合作功能,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如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播放课件,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经过十字路口的轿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卡车等各种车辆的数量,一分钟后汇报统计结果,交流反馈时学生反映一个人记录来不及,难以统计。这时让学生说一说难以统计的原因,应怎样做才能顺利完成。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明确分工,再次播放课件进行统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合作氛围,能激发小组合作的欲望。

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意识

有竞争才有提高。小学生好胜心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引入竞争机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学习追求的一种境界,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在小组中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记录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为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在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不局限于自身,不局限于眼前,而是投向整体,投向长远,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创设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的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学习中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学生感到新颖、困惑的问题情境,并将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并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便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时,出示关于组织春游活动的问题,在解决了“去哪儿,走哪条路线,开展哪些活动和去多少人”之后设计问题:“大客车每辆限坐乘客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每辆限坐乘客40人,每辆租金600元。参加春游师生共300人,应租几辆车?付多少元钱最合理?请你们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这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究的心理情感,他们马上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对方案的设计中,并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各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进行交流。又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出示:小红想去郊游,爸爸妈妈决定等他们俩都休息的时候带小红去。小红的爸爸从4月1日起,连上4天班休息1天,爸爸哪几天休息?妈妈从4月1日起,连上2天班休息1天,妈妈哪几天休息?请帮小红找一找,她哪几天能去郊游?最早是哪一天?通过这一题,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处于“愤悱”的境界,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提供了目标,激发了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热情,同时,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师生互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地学习思考,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再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其次在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指导学生探究,及时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