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分析及革兰阴性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分析及革兰阴性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谭礼洪1方座华2徐俊1

谭礼洪1方座华2徐俊1

(1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广东东莞523902)

(2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902)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分析及革兰阴性菌耐药基因,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对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患者,无菌取痰进行普通培养和高渗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细菌,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160株革兰阴性病原菌主要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药敏结果显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加酶抑制剂除外)普遍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较敏感。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诱导型耐药菌的产生。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基因

【中图分类号】R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007-02

NeonatalpneumoniaetiologyanalysisandgramnegativebacteriaresistantgeneresearchTanLihong,XuJun.HospitalofHumeninDongguan,Guangdongprovince,Dongguan523902,China;FangZuohua.Donggua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uangdongprovince,Dongguan5239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studythenewbornpneumoniaetiologyanalysisandgramnegativebacteriaresistantgenes,guideclinicalrationaluseofantibioticstreatment.MethodsChoosefromJune2011toDecember2011,forclinicaldiagnosisofpatientswithinfectiouspneumoniaofnewborn,steriletoordinarythephlegmcultivationandhighpermeability,systemidentificationofbacteria,withtheFrenchofFranceEgypttoK-Bmethodtoanalyzedrugsusceptibility.Results160strainsofgram-negativepathogenicbacteriamainlyfor:klebsiellapneumoniaeande.coli,eosinophilicmaltoligotrophicfood,bacteriumacinetobacterbaumannii,pseudomonasaeruginosa,sewerintestinebacillus,etc.Drugsusceptibilityresultsshowedthatinbetalactamantimicrobialdrugs(exceptwithenzymeinhibitors)commonresistance,ofquinoloneandaminoglycosidesensitive.ConclusionsNeonatalinfectiouspneumoniagramnegativebacilliisolatedfromthedrugresistanceinseverecases,clinicalshouldbemorechooseantimicrobialagentsaccordingto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results,avoidtypeinducedresistantbacteriatoproduce.

【Keywords】Neonatalinfectiouspneumonia;Gram-negativepathogens;Resistancegenes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儿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导致其感染易感性较高,易发生新生儿肺炎,病死率很高,病初不恰当的抗菌治疗与致死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于重症新生儿肺炎,早期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是直接影响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不恰当的抗菌药物使用,延误临床治疗,增加患儿费用。本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对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患者,进行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分析及革兰阴性菌耐药基因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材料

全部菌株均分离自我院新生儿病区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感染性肺炎病人的呼吸道标本,共160株。

1.2方法

1.2.1痰液培养的采集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无菌吸痰管从鼻孔或经口送入呼吸道下端,通过负压吸引痰液至无菌收集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用无菌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从人工气道中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置于灭菌容器内,立即送细菌室。

1.2.2菌株分离、药敏实验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接种于巧克力平皿、血平皿和麦康凯平皿,35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观察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完成。

1.2.3ESBLs初筛试验:ESBLs初筛使用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由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完成,采集微量肉汤稀释法,在高于或等于筛选浓度生长可提示菌株产ESBLs。

1.2.4ESBLs表型确证实验:对药敏初筛阳性的ESBLs可疑菌株进一步的确证实验。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在MH琼脂上黏贴含有头孢他啶30ug、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ug/10ug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ug/10ug药敏纸片,空气条件下孵育16-18h;2个药物中有任何一个在加克拉维酸后,抑制环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相比增大值大于等于5mm,判断为产ESBLs。以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

2结果

病原菌株分布情况16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75株(46.88%),大肠埃希菌40株(25%),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12株(7.5%),鲍曼不动杆菌9株(5.63%),铜绿假单胞菌7株(4.38%),阴沟肠杆菌5株(3.13%),嗜血杆菌7株(4.38%),其它革兰阴性杆菌5株(3.13%)。通过临床分析,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加酶抑制剂除外)普遍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较敏感。

3讨论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侵袭性诊疗操作及长期住院,耐药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危重症患者中,大多数菌株呈多重性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菌中的ESBLs成为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常常是新生儿病房暴发流行的主要菌株[2]。产ESBLs菌株流行机制复杂,可以通过结合、转化、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从而造成医院严重的交叉感染和院外耐药基因的扩散,是临床抗菌药物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鉴别产ESBLs菌株流行时,精确地基因分型十分重要。新生儿肺炎是由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实质和(或)间质性炎症感染性疾病,国外报道新生儿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需氧革兰阴性菌占首位。文献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炎病原菌前三位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前两者中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由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感染也有报道[3]。

从细菌学检查而言,国内临床细菌学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要加强培养基营养成分研究,减少污染机会,提高细菌鉴定准确性。尤其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使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低,可靠性差,这种情况也要及早纠正。各单位细菌室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有待加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阐明细菌性肺炎真实情况,并制定对策。国外学者用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和肺灌洗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病原学检查。国内开展肺穿刺很困难,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科运用虽有一定限制,但只要技术熟练,也能在大医院进行。通过这些手段取标本作检查较为可靠,有利于发现小儿肺炎的真正病原。病毒与支原体等其它微生物检查也应加强,并进一步了解各种病原之间的关系,全面而系统地阐明小儿肺炎的真正病原。这不但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建立急性呼吸道感染机构的主要目标之一。细菌性肺炎菌血症只是一过性的,加之国内严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和培养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血培养最多只有10%的阳性结果。抗体检测只是回顾性的,且有个体差异。

ESBLs是一种新的β-内酰胺酶,该酶由质粒介导,从广谱β-内酰胺酶突变而来,并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的β-内酰胺环,使其灭活,换句话说就是使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上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此酶耐药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耐药程度高,耐药谱较宽,耐药机制复杂,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一旦受其感染,即在细菌之间、患者之间、病房之间、医院之间迅速传播,造成耐药菌株的几何级增长,交叉耐药与多重耐药的过早出现,导致感染患儿死亡率的增加[4]。北京发现CTX-M-11属于CTX-M亚组1,广州发现的CTX-M-13、CTX-M-14、CTX-M-15属于CTX-M亚组3。台湾地区,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流行SHV-5、SHV-12SHV-3和SHV-14型。另有研究显示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其流行性的ESBLs菌其基因类型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加酶抑制剂除外)普遍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较敏感。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诱导型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周永东,颜云盈,邱宝强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儿童支气管肺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0:109-112.

[2]魏谋,唐娟,林惠梅等.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治疗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新生儿中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6:802-803.

[3]颜善活.新生儿肺炎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03:193-195.

[4]吴健宁,吴佳音,林健.322株新生儿肺炎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2:4531-4532.

东莞市科技局课题项目

课题立项编号:2011105150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