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优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优化的研究

黄科龚蕾韩洪兴

黄科龚蕾韩洪兴

(常州供电公司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本文在《苏电调〔2018〕452号》文的基础上,制定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管理办法,建立常州公司源网荷系统运维工作网络,细化源网荷系统缺陷协同处置流程,缩短源网荷系统消缺时间,促进缺陷闭环管理,有效提高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关键词:源网荷系统;可靠性;闭环管理

一、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优化研究的背景

随着江苏电网源网荷系统三期工程的竣工投运,为促进系统缺陷闭环管理,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地调作为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同地县公司通信、运检等专业完成就近变电站至用户侧通道的检修和消缺等工作。根据规定,源网荷系统的缺陷分为三类,消缺时限要求如下[1]:

(1)一般缺陷

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单个控制子站下出现少于5个负控终端(包括大用户、燃煤电厂、储能电站、翻水站等)负荷量不可切的缺陷。消缺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

(2)重要缺陷

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单个控制子站下出现5个及以上负控终端(包括大用户、燃煤电厂、储能电站、翻水站等)负荷量不可切的缺陷。消缺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

(3)危急缺陷

控制中心站或控制主站或控制子站双套装置同时闭锁,整个系统或相应的控制主站或相应的控制子站切负荷功能全部失去。消缺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常州地区共包含500kV茅山变一个控制子站,毫秒级用户123户,为了缩短系统故障消缺时间,提高消缺率,在《苏电调〔2018〕452号)》文的基础上,梳理源网荷系统故障类型和故障出现概率,优化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减少信通、运检等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消缺效率,在省调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缺陷处理,有效保障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源网荷缺陷分析

(一)缺陷类型及故障率统计

根据源网荷系统的基本构架和在线监视平台的布局,源网荷系统监视平台共分为6个不同缺陷类别,各缺陷类别的负责单位如表1所示。

表1源网荷系统缺陷类别

根据表2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缺陷3(终端-以太网光电转换装置网络异常)出现的次数最多,如果再加上缺陷2(用户侧终端设备异常闭锁),则用户侧缺陷占比达到73.4%,由此可见,源网荷系统的缺陷主要发生在用户侧。

三、优化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

为保障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常州地调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会同营销部、信通公司、变电运维、变电检修、省检公司常州运维站等部门,建立源网荷系统运维工作网络,构建组织架构,划分各部门职责,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主任+专职),为源网荷系统的缺陷处置建立组织保障。常州源网荷系统运维工作网络如图1所示。

图1常州源网荷系统运维工作网络

地调负责常州地区毫秒级精准切负荷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监视,发现缺陷时由地调值班员根据缺陷分类,并按如下流程通知缺陷处理[2],常州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如图2所示:

1.地调当班调度员首先根据缺陷情况通知营销部负控值班员,负控值班员接到消缺通知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确认。

(1)若缺陷发生在用户侧,及时组织消缺,消缺结束后汇报地调当班调度员进行缺陷闭环。

(2)若用户现场检查无异常,将相关检查情况汇报地调当班调度员。

2.营销部反馈缺陷不在用户侧后,当班调度员将缺陷情况按涉及站点同步通知变电运维单位(含变电运维室、省检常州运维站、溧阳运维站、金坛运维站)相关变电站操作班、信通分公司通信值班员,相关单位接到缺陷通知后,及时组织消缺,缺陷消除后汇报地调当班调度员进行闭环。

3.若各单位对管辖范围内设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营销部、变电运维单位、变电检修单位、信通分公司、调度自动化等相关单位需同时赶赴相关站点进行协同消缺处理,毕后汇报地调当班调度员进行闭环。

图2常州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流程图

通过优化流程,形成工作亮点:

1.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分析源网荷系统基本构架,剖析各类缺陷可能形成的原因,统计各类型缺陷发生概率,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得出了用户侧发生缺陷的概率在70%以上,为优化源网荷系统消缺流程打下了理论基础。

2.优化消缺流程,提高消缺效率

在数据分析得出用户侧发生缺陷的概率在70%以上的基础上,不再要求调度员对缺陷进行判断,首先通知营销部对用户侧进行检查,当确认缺陷未发生在用户侧时,再通知信通、变电运维等进行现场检查。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调度员工作量,亦能避免因调度员误判造成其他部门做无用功;此外,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营销部人员工作量,对缺陷定位更为准确,有效提高消缺效率。

在《苏电调〔2018〕452号》文中规定的消缺时间(一般缺陷:15个工作日;重要缺陷:7个工作日;危急缺陷:24小时)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将消缺时间规定为:一般缺陷消缺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重要缺陷消缺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危急缺陷消缺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过制度硬性规定,提高消缺效率。

3.流程管事,制度管人

通过建立源网荷系统运维工作网络,明确各单位职责,确定各单位具体负责人,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源网荷系统缺陷处置的程序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常州源网荷系统运维水平,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实施效果

通过3个月的应用实践,常州地区源网荷系统一直运行稳定,未发生茅山变控制子站闭锁等危急缺陷,123个毫秒级用户缺陷个数基本维持在5个以下。在现有缺陷处置流程的规范下,常州源网荷系统单个缺陷消除时间平均约为3天,有效保障在省调规定时间内完成系统消缺。

参考文献:

[1]《江苏电网毫秒级精准切负荷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运行管理等2项工作规范的通知》(苏电调〔2018〕452号)

[2]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规程2015

作者简介:

黄科(1978-),男,江苏常州,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调度运行工作。

龚蕾(1979—),女,江苏常州,工程师,从事电网调控运行工作。

韩洪兴(1985—),男,河北冀州,工程师,从事电网调控运行工作。

(上接第212页)

而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打造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企业奠定了物理基础。

3.3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业务数据化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运行基础就是“大数据”,应当深挖大数据驱动价值,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作出相关决策。成立数据资产管理委员会,推动大数据实验室建设,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和规划编制。梳理数据库、数据链,加强省市数据及技术共享,形成全流程、全方位数据应用支撑。构建数据驱动型的监测体系,强化战略执行监控和运营质量评价,分类形成典型场景和素材库。

3.4拓展“物联网”信息交互,实现全面源-网-荷互动

在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以及用户主动需求响应基础上,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不断提升信息交互模式,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现电网的互动化,即信息互动和电能互动,而电网的互动性主要是通过部署各类需求响应项目来实现的,利用电网的双向通信功能,通过资金奖励和电价刺激等方式,促进用户改变传统的用电行为,从被动的电能接受者转变成为电网运行的主动参与者,进而促进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不仅如此,泛在电力物联网还要实现更为广泛的互动,即源-网-荷互动。“源”是指发电侧的火电、水电、风电等各种大容量机组或集中发电形式,“网”是指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荷”泛指接入电网的弹性负荷、含源负荷、可控负荷等负荷形式,也包括向用户直接供电的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等发电形式。所谓互动是指,在高级量测体系等智能数据和计量平台的支持下,需求侧资源通过经济激励、电价机制等需求响应方式,根据电网调度控制需要,直接作用于电网运行状态并对其产生影响的行为。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立将促进源-网-荷互动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源-网-荷互动调度,不仅为电网运行提供了丰富的调度资源,减少能量市场交易的价格尖峰,而通过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和负荷调整,能源利用格局更加优化有序,常规能源机组可运行于更佳的发电状态,将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从而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智能泛在电力物联网。

4总结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对坚强智能电网的补强、精益和提智,是现有智能电网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与提升,同时也是实现大规模能源数字化,建立“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的新型能源生态平台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对于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用户的经济高效用电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规划策略之一,需要我们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建设,逐步完善各项相关信息标准与计算平台的建立,最终实现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网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淑蓉,吕庆华.??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

[2]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1(07)

[3]汪洋,苏斌,赵宏波.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