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药咨询窗部分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我院中药咨询窗部分案例分析

黄慧贤黄楚燕谭静琳

黄慧贤黄楚燕谭静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510405)

【摘要】目的:随着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患者对中药的需求不仅仅在于了解其服用方法,对中药的潜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饮片质量等问题也日益关注。同时,目前国内医院药学的发展模式已逐渐由单一的药品调配服务模式向提供专业的药学咨询技术服务转变。因此,建立专业的中药用药咨询服务,是满足广大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也是适应医院药学发展方向的举措之一,更是2012年三级医院评审的必查内容之一。方法:在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本着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宗旨,经过筹备,药学部门诊中药房中药用药咨询窗口2012年4月9日正式建立。希望窗口的建立,能向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及时地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的中药信息,促进门诊处方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结语:中药咨询窗开通以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加大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沟通,共同促进门诊处方用药更加规范和合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咨询窗将与大家分享本月的部分咨询案例,希望大家对门诊药物咨询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门诊中药房中药咨询窗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345-01

案例及分析

案例1

某患者,诊断:脓耳病,证型:风邪外袭证

处方药物: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黑枣15g桔梗10g前胡10g白芷10g浙贝母10g辛夷10g柴胡10g

咨询问题:怀孕期间能否喝上述中药?

药师分析:患者自诉目前怀孕2个月,担心服用该中药会有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1],处方“桂枝”是属于妊娠慎用药。妊娠禁忌用药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在妊娠用药禁忌的理由中,避免引起堕胎是禁忌的主要理由[2]。因妊娠禁忌药可能对妊娠妇女产生危害,而患者目前是妊娠状态,如无特殊必要,应当尽量避免妊娠禁忌药,以免发生事故。通过药师和临床医生沟通,医生最后在保证治疗目的的前提下,弃用“桂枝”。

案例2

某患者,诊断:失眠,证型:未定证型

处方药物:玄参15g丹参15g茯苓15g五味子15g制远志10g桔梗10g天冬15g麦冬15g柏子仁15g刺五加10g炒酸枣仁30g白术10g

咨询问题:刺五加和五加皮是不是同一种药?

药师分析:患者自诉最近在药店购买上述中药时,药店人员告知其刺五加即是五加皮,患者服用后自觉味道与在老家时煮的不一样,因此想咨询确认是药材的质量问题还是用药错误的问题。经过分析,这是用药品种错误的问题。刺五加和五加皮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刺五加[1]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功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五加皮[1]来源于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功能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在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五加皮的地方用名也叫“刺五加”[3],但患者自诉有失眠症,而且整张处方以养阴安神为主,所以应该用的是刺五加,而不是五加皮。

案例3

某患者,诊断:胃脘痛

处方药物:黄芪20g白术15g当归10g甘草20g陈皮6g广升麻10g柴胡10g姜厚朴15g石菖蒲15g茯苓20g白芍30g醋延胡索20g

咨询问题:俗话说“甘草和百味”,为什么20g甘草要减量或者医生签双名?

药师分析:[1]甘草素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在许多方剂中都可以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①解毒;②缓急止痛;③矫味。目前《药典》规定其用量为“2-10g”。[4]大剂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甘草,均可导致水钠潴留,大约有20%的人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出发,药师才要求医生重新确定用药量。

案例4

咨询问题:关于服用中药汤剂是否有饮食禁忌

药师分析:在这两个月的咨询中,我们发现关于服用中药是否需要忌口的问题,病人都比较关心。现在将服药食忌总结如下[2]:

服药食忌的一般原则:一是忌食可能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患病期间,一般人的脾胃功能都可能有所减弱,因此,应忌食生冷、多脂、粘腻、腥臭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二是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如生冷食物对于寒证,特别是脾胃虚寒证不利,如冷饮雪糕,西瓜、梨子等寒凉的水果;辛热食物对热证不利,例如辛辣、煎炸的食品。三是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如服绵马贯众应忌油,因为绵马贯众系脂溶性药物,肠中有过多的脂肪存在,则药物容易被机体吸收,如吸收过多,可导致中毒。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59.

[2]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7.

[3]谢宗万,郝近大.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

[4]新编临床用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