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43例病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脊柱结核的CT表现及43例病材分析

罗泽

罗泽(河南许昌市公疗医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08-02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43例脊柱结核患者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骨质破坏43例,骨密度增高39例,椎间盘破坏30例,椎旁腰大肌脓肿或软组织肿块26例,附件受累12例,死骨形成36例,椎管狭窄19例。结论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CT诊断分析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多见,发病率约40%,CT由于其横断位图像结构清晰,分辨率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轻微骨破坏,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及程度,在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现将本院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经CT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43例脊柱结核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14~62岁,平均29.4岁,其中20~30岁24例,占发病人数的55.8%;病程10d~20年。

1.2症状和体征腰背痛38例,有低热、盗汗、乏力、血沉快等结核中毒症状21例,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病19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8例。

1.3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排螺旋CT机,根据X线摄片病变部位或临床检查提示病变部位,扫描层厚2.5mm或5mm。

2结果

2.1病变分析胸椎13例、腰椎23例、颈椎1例、胸腰段4例、腰骶段1例,未见单纯椎弓结核。以胸腰椎最为多见。单椎体病变15例,多椎体病变28例,最多累及5个脊椎,又以2个脊椎损害为常见。共累及74个椎体。

2.2CT表现脊柱结核主要CT表现为多发,形态各异之骨质破坏,骨密度改变,可合并椎间盘破坏或退变,常见椎旁软组织肿胀及寒性脓肿,少数椎弓及椎体附件受累,后期可见不规则死骨形成,椎管狭窄等。(1)骨质破坏:为最主要的CT表现,4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常见的破坏类型有虫蚀状、溶冰状、洞穴状、局限溶骨型及碎裂型。较严重病例骨破坏类型常混合存在。大范围破坏区中常散在多发分布小片状、沙粒状死骨,破坏区边缘部分骨质硬化,各病例之死骨分布无明显规律,有时甚至整个椎体呈碎裂样改变。破坏区位于椎体中前部31例,前后部均见累计9例,单纯累及后部4例。(2)骨密度增高:39例,骨破坏与局部密度增高呈间杂分布或混杂密度区,也可表现为破坏区边缘骨质硬化。(3)椎间盘破坏:29例,共37个椎间盘,受累椎间盘表现为膨出及内部密度不均,椎间盘局限性低密度改变,边缘模糊。所有椎间盘受累者椎间隙均不同程度变窄,僵硬。(4)腰大肌附近可见脓肿或软组织包块:26例,胸椎结核脓肿位于后纵隔椎前或椎旁,脓肿常向两侧延伸,表现为椎体周围低密度影,腰椎结核脓肿则形成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位于椎前时主动脉向前移位,脓肿密度低于邻近软组织,CT值为10~20Hu,脓肿内多见斑片状、沙粒状钙化,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脓肿边缘和范围。并能区分脓肿和肉芽肿。CT还可明确椎旁脓肿和周围脏器的关系,如腰大肌脓肿可以将肾脏向上、向外推移,牵拉肾血管和输尿管进而影响肾功能。其中腰大肌脓肿18例、胸椎间及旁脓肿8例、咽后壁脓肿1例,椎旁脓肿与软组织肿胀及肿块同时存在13例。(5)附件受累:13例,表现骨小梁失去正常结构,密度不均,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未见单纯椎弓结核。(6)死骨形成:38例,椎体破坏区内是多发不规则死骨,CT值210~440Hu。(7)椎管狭窄:21例,系由椎体后部骨质破坏病变组织向椎管内凸入压迫脊髓。本组病例椎体后部破坏相应部椎管前缘见低密度,软组织密度影,其中可有少量细小死骨影,CT值分别为14~23Hu、28~59Hu、220~389Hu,有占位效应,脊髓硬膜囊前缘可见压迹。

3讨论

脊柱结核多见于20~30岁,也有报道50岁以上者[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病变部位腰椎最常见,胸椎次之,骶尾椎和颈椎少见[3,4]。可多椎体受累,少数呈跳跃性改变,大多数病例结核中毒症状较轻微,疾病进展也较慢,或只单纯表现为下肢酸困、低热。部分病例因其它疾患行CT检查而发现。HRCT(高分辨CT)扫描可发现普通X线平片难以发现的病变区域骨质破坏细节,同时对相关骨科疾病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优势。

骨关节结核大多继发于全身其他系统结核(最常见为肺部),其中脊柱结核占40%~50%。引起脊髓压迫者约占10%-20%,近年来全体人群结核发病率有所回升,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性传播,病理改变为普通的增殖,液化,纤维化反复进行过程后干酪样坏死产生骨质破坏。髓腔多次充填以及骨质修复,死骨间断形成,干酪物质和脓液汇集在椎体骨膜下,液化坏死组织在脓腔压力较大情况下向外扩散形成椎旁冷脓肿。因椎体微循环系统特殊的解剖结构,病变多侵及椎体前部,少累及椎体后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呈对称性分布的椎前、旁软组织脓肿。厚度大约1公分左右,且脓肿流注的范围常超过病变椎体的范围。脓肿内部的钙化也常具有特异性,脊柱结核椎旁脓肿有两种表现:(1)椎旁脓肿:脓液汇集在椎体旁,可在前方、后方和两侧,以积聚在两侧和前方较多见;脓液将骨膜掀起,还可沿着韧带间隙向上和向下蔓延,使数个椎体的边缘均出现骨腐蚀,它还可向后方进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和神经根;(2)流注脓肿:椎旁脓肿积聚至一定数量后,压力增高,会穿破骨膜,沿着肌筋膜间隙向下方流动,在远离病灶的部位出现脓肿。主要延续部位有:腰大肌、髂窝、腹股沟等处,在类似影像学表象出现时要注意联系其他部位表现全面考虑,形成整体诊断。

脊柱结核的表现主要为以下方面,椎体骨质破坏(单椎或多椎)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和(或)伴有斑点状钙化,凡是有上述表现者一般诊断不难。当脊柱结核CT表现不典型时则要与转移瘤、脊柱原发性肿瘤及化脓性脊柱炎相鉴别:(1)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大多能发现原发病灶,病变多位于椎体后部及附件,常破坏椎弓根,椎间隙基本正常,病灶内一般无死骨。而脊柱结核多发生于椎体前中部,很少累及附件,常有椎间隙狭窄,病灶内可有死骨,多有软组织肿块。同时对于椎间隙狭窄的判断和病变侵及范围也是与化脓性脊柱炎等常见骨科疾病的主要鉴别手段。(2)脊柱原发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瘤、骨样骨瘤、巨细胞瘤及恶性脊索瘤等。病变多侵犯单个椎体及附件,无跳跃征。有些病变有特征性改变,如血管瘤CT扫描断面呈“小点状”,注射造形剂后有不同程度增强,骨样骨瘤的瘤灶内显示致密的核,巨细胞瘤显示分散分布的“皂泡状”改变,脊索瘤除好发部位在脊柱两端外,常伴大量椎旁及椎管内病变,50%有钙化;注射造形剂后有增强[6]。(3)化脓性脊柱炎:临床发病急,伴有高热寒战,CT表现急性期主要为椎旁软组织肿大和脓肿形成,范围不如脊柱结核大,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骨破坏区无死骨形成。慢性期的骨质修复占优势,骨质增生硬化,骨桥形成,椎间隙完全消失,椎体曲度明显僵硬。

由于CT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能显示普通X线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骨质破坏,显示隐蔽的脓肿,有利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在显示病变范围及其对椎管内结构的累计程度,显示小死骨片或软组织内残留的钙化方面有特殊优势;可用于手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观察,有无死骨对估计结核的活动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因此,CT是早期脊柱结核的主要检查途径之一,如与MRI检查相结合则大大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05-206.

[2]黄宝生.脊柱结核的CT诊断(附60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6):508.

[3]裘法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83-887.

[4]张雪哲,田宗皎,王德生.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中华放射杂志,1994,28:123-124.

[5]EpsteinBs,段承祥译.脊柱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8-111.

[6]万向荣,程国勤,周士富.脊柱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1998,14(7):4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