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太极拳传统经典英译的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论影响太极拳传统经典英译的因素

韩素玲

韩素玲

(沈阳医学院外语部,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太极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分析影响太极拳传统经典今译,英译的因素,探索正确解读太极拳传统经典的方法,以期能够正确解读太极拳传统经典,使其能够指导当代太极拳的研究与习练,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为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做出贡献。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经典解读英译

[作者简介]韩素玲(1964—),女,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现在沈阳医学院外语部工作。本人从事大学英语教育26年,一直致力于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中国语言文字,国学等。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3-0048-02

中华文化可谓体大而思精,湛深而博大,凝聚了先民生活的经验和民族特有的智慧。太极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吸取了《易》文化、儒、道、佛思想的精华,将古代哲学、养生学、医学、运动学、力学、军事学、心理学、美学等的科学理论融入武术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太极拳技术在当今时代已经达不到前人的登峰造极的高度。太极拳传统经典在当代解读过程中存在着误读,误译的现象。本文试图分析影响太极拳传统经典今译,英译的因素,探索正确解读太极拳传统经典的方法,以期能够正确解读太极拳传统经典,使其能够指导当代太极拳的研究与习练,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为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做出贡献。

一、古汉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词义积累得多,遇到多义词就能够准确地选择词义。以“气”为例我们解读一词多义现象。古代的“气”是一个可以万用的代词。大约在3000多年前或更早,在《孟子》中就有“养我浩然之气”,但当孟子的学生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时,孟子答道∶“难言也!”也就是说我们的亚圣说不清,也就是说“气”这个东西不好说清,只可意会,不可言喻!对于太极拳而言,表示力量的“气”广义的包括了“劲”,狭义的则是表示太极拳强度小的“劲”;而“劲”就是狭义之“气”强度大的。所以,太极拳的“气”和“劲”既是同一的又是有区别的,“劲”和“气”是不能分开来理解的。太极拳传统经典六首古歌诀中的句子“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要说明的是太极拳锻炼的原则是包括了“劲”的“气”应该始终养育保护着不要加以损伤。而这种养护的肢体外形特征就是松柔的圆撑和含蓄,这样,传递性的“气”就能够得到养育保护,使得“气”能够充沛有余而不会受到损害。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气”的解释存在10种解释。

二、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方法。

阅读古文时即使能够对词语古代含义做出正确理解,有些语句还是解释不通。因为古汉语中存在着“互文”,“分承”等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方法。

(一)古汉语中“互文”修辞方法及太极拳经典中“互文”的例句。

“互文”是大约明代之前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写作技巧,又称“互备”。“互文”是为了排偶和避免叙述单调平板等的需要,对于需要重复叙述的某一词语,在前后分别叙述时各省略去一半,但在阅读时则必须前后对照作完整的理解,这种写作和阅读方法叫“互文见义”,所以称为“互文”。成语中“冰天雪地”中“冰”和“雪”就是“互文”即互文修辞。既简洁又有韵味使人感到平添趣味。不能理解为“冰的天、雪的地”,而是应该理解为“冰雪的天、冰雪的地”。在阅读古代太极拳经典时,我们需要识别并分析太极拳古代经典中包含“互文”的词句以期正确解读古代太极拳传统经典。

例1“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一个句子。太极拳首要的无论精神还是肢体都必须始终追求十分的放松,这种放松可以用“静”来表示,“舒”是这种“静”的一种效果,“静”则是“舒”的状态。这种“舒静”在精神上就表现为无思无虑,在肢体上就表现为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太极拳的“舒”与“静”两者关系密切,是不可以分开的,所以是不可以分开来理解的。“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大意就是“追求精神与肢体的舒静,潜意识中必须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神舒体静”应该理解为“神舒静、体舒静”,而作者将前一个“舒静”省掉了“静”、后一个“舒静”省掉了“舒”。所以,上文中的“舒”与“静”是当句互文。

(二)古汉语中“分承”修辞方法及太极拳传统经典中“分承”的例句

“分承”也是大约春秋战国时已经产生、一直沿用到明代之前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写作技巧,也称“合叙”、“并提”,是指将语句中的某些词或必需连续的语分成为两部分或几部分分别放置在前语和后语,形成两套或几套平行结构,从而产生排偶等修辞效果;阅读时则必须参照前后语将这些分置于前后的词语跳档联接起来理解。成语中“哗众取宠”应该理解为“哗取众宠”。古人在组成这一成语时将“哗取”和“众宠”分了开来放置于前后,阅读时则必须跳档相承接。这一成语不能理解为“喧哗众人,取得宠爱”。“分承”修辞虽然令人感到很有趣味,但也容易发生理解错误。古代太极拳传统经典中也使用了不少“分承”修辞方法。

例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句子。“动”属阳、“静”属阴。可见“动之”与“静之”是代表“太极阴阳”;“分”表示“阴阳”对立相反的关系,“合”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离的关系。可见“则分”与“则合”是表示“太极阴阳”的相互关系与总规律。所以,“动之”应与“静之”相承接,“则分”应与“则合”相承接。属于“顺承”。句中的“之”和“则”主要是用作语气词。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相互总是既分又合的,阴阳双方互为其根,一旦双方分离开,阴阳也就灭亡了。所以,不能将上文理解为不少人所认为的阴阳动了相分离,阴阳静了相合聚。上文应该理解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静之,则分则合。”大意是: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是阴阳的前身;阴阳表现为动静;阴阳既是对立而分的,又是相互依存不离开而合的。之所以这样写,为的主要是尤其突出太极阴阳的这种既“分”又“合”的关系。

三、太极拳传统经典论述中所描述的功夫的境界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类的概念并不全是外部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所形成的。概念是通过身体经验而获得意义的。太极拳传统经典论述中所描述的功夫的境界是太极拳高师当时所达到的境界的身体和大脑的体验的记录。而且太极拳传统经典多讲的是原则,是定性不定量的东西。太极拳研习者存在修为的次第。“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关于太极拳功夫次第的描述。有些拳论是写给功夫练到神明境界之人阅读。只有习练到拳论中所描述的那种境界时即有过身体及大脑的体验时再读拳论才会产生豁然贯通的醍醐灌顶之感。否则仅能如读天书。因此,正确解读太极拳传统经典需要功夫到达如此境界,其他人只能做出转述。

四、传统太极拳经典英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释道安(314-385)是中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家。他提出了“三不易”翻译思想。中国翻译史上另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家彦琮(557-610)提出了著名的译者“八备”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和理论仍然能够在当今时代指导我们进行太极拳传统经典英译的工作。太极拳传统经典英译工作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极拳传统经典英译者应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字文学,掌握太极理论并拥有习练经验且达到一定功夫次第,精通英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还要淡于名利,热爱太极文化并且具有献身于太极文化传播的高尚精神。

结语:任何事物能够生存延续的原因就是发展,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必须用现代科学、现代语言来阐释与证明太极拳古代经典理论的正确,使得现代人能够以现代思维看到古代太极拳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珍贵遗产。而且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和传承从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参考文献:

1.祝大彤.太极解秘十三篇[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2.姜娟.对太极拳“气”的文化诠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王寅.赵永峰认知语言学著作述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6.余章成.古汉语修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

7.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8.

8.王志忠.太极十三势述真[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基金项目:1、本文系主持省级课题一项:项目编号:WYZD12049名称: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研究。

2、本文系参与省级课题一项:项目编号:WYYB12119名称:基于通识教育的医学院校外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

(责任编辑:盛丹艳)

FactorsAffectingtheTranslationofTraditionalTaijiquanClassicTheory

HanSuling

Abstract:TaijiquancultureispartoftherichandprofoundChineseculture.ThisessayintendstoanalysethefactorswhichwillinfluencethemodernandEnglishtranslationoftraditionalTaijiquanclassictheory,toexplorethecorrectinterpretationmethods,tounderstanditcorrectly.TheessayalsotriestoapplyittothecontemporaryTaijiquanresearchandpracticesoa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esecultureandthequalityoftheChinesepeopleandtorealizethegreatrevivaloftheChinesenation.

Keywords:traditionalTaijiquanclassictheory,interpretation,English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