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教学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理念教学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伍国华

伍国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第一中学512100

摘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教学下,通过创设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一定悬疑的情景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及找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主导,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新理念教学思维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将积累的教学经验融于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

本文将谈谈在这种新理念教学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第二个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原理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明确学生思维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基础上,从低起点、小跨度起步,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顺序,善启诱导,师生一起多层次小步骤设疑、释疑,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消除思维障碍,科学地突破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酸雨的PH变化”教学时,先联系学生前面已获取的有关“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我们已经知道,酸雨显酸性,其PH<7,那么将酸雨收集后,敞开放于室内,其PH会不会改变呢?”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后,如果直接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单独完成,大部分学生就会因问题太难而无法突破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于是笔者和学生将这一问题分解成如下一系列问题:

(1)提问:“酸雨为什么显酸性?”学生回答:“燃烧含硫燃料产生的SO2溶于水形成H2SO3而显酸性。”

(2)进一步提问:“H2SO3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学生回答:“H2SO3在空气中不稳定,会被空气中O2氧化为H2SO4。”

(3)“酸雨中H+浓度怎样变化?”学生回答:“H2SO3容易被氧化成H2SO4,H2SO4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H+增加,因而酸雨中H+浓度会增大。”

(4)进一步提问:“H+浓度增大,PH会如何变化?”学生回答:“PH会变小。”

(5)进一步提问:“PH会一直变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首先变小,等H2SO3全部氧化变成H2SO4后,PH维持不变。”就这样一步一步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要创设思维“悬念”,主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中,在思维的转折处创设思维“悬念”,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好奇的境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主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对于氯水中何种物质起到漂白作用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实验后,可以设置如下悬疑:氯水中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哪种,然后组织学生实施小组合作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学生首先根据氯水的成分创造性地提出假设,①次氯酸②盐酸,然后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将红布条进入盐酸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最后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提出上述疑问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同时其思维活动也被激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思维,从而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要分析“个性”,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同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在化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找准各层次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学习经验、思考动向等多种途径,分析各层次学生现有化学知识水平、能力,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分析各层次学生思维跨度大小,起点高低,节奏速度快慢;分析各层次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思维结构的现有水平及潜在发展水平等。所有这些,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以便组织从学生思维潜在水平开始的化学教学。

例如:在讲Fe2+性质时,可借助多媒体,边设问边实验,设置如下问题:

(1)从Fe2+的价态看,其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还是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具有?向FeCl3溶液中加KSCN溶液有何现象?再滴加氯水或溴水有何现象?

(2)向FeCl3溶液中加NaOH溶液,又有何现象?

(3)向新制作FeCl2溶液中加煮沸的NaOH溶液,又有何现象?

(4)向FeBr2溶液中先加少量氯水,再加足量氯水各有什么现象?从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5)向Fe(NO3)2溶液中先加少量HCl,再滴入KSCN溶液有何现象?

上述设问层层深入,多角度、多方位提问,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思维活动情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四、教学要创设“探究”情境,升华学生思维的能力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中各种教学方法的共同点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将包括着情景创设。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创设问题的手段是最好的情景创设之一,是思维升华的过程,也是新的思维活动的动力。它可以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单元里学习SO42-的鉴别方法时,教材介绍的方法是:“向可能含有SO42-的食盐溶液加入BaCl2溶液和稀HNO3观察是否有沉淀”,根据此来证明SO42-的存在。由于学生已学习过Cl-的鉴别方法,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多数学生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加入BaCl2溶液和稀HNO3产生了沉淀,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也可能含有Ag+和SO32-(因为SO32-易被稀HNO3氧化成SO42-)”,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经过积极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设计出了在试样中加稀盐酸酸化,无明显变化,排除Ag+和SO32-干扰,再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可鉴别溶液中含有SO42-。这样通过一层一层的分析和动手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探究性实验方法,激发了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的求异思维的欲望,使学生不受书本限制,带着一种批判的思维方法去探究学问,就是创造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治学态度的一种途径。

思维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新理念教学要从各个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国炜莫桂兰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2]李理赵琴“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7)。

[3]王忠红“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王成水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的研究[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