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实践

/ 2

105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实践

王立芬李占肖*(通讯作者)

王立芬李占肖*(通讯作者)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长海医院急诊科上海200433)

【摘要】目的:总结105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05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护理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好转率达90.7%。结论:呼吸衰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及时给予机械通气,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是救治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315-01

Nursingofmechanicalventilationin105casesofrespiratory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nursingexperienceonmechanicalventilationin105casesofrespiratoryfailure.Methods:Toanalyzetheentireprocessofmechanicalventilationin105respiratoryfailurepatients.Results:Theratioofcureorimprovementwas90%.Conclusio:Respiratoryfailureseriouslyendangersthepatients′lives.Timelymechanicalventilation,enhancingsupervisionontheartificialrespiratoryduct,strengtheningpsychologicalcareandotherbasicnursingmeasuresareimportanttorescuethepatientofrespiratoryfailure.

【Keywords】Respiratoryfailure:Mechanicalventilation:Nursing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急救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型多功能呼吸机的引进,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受到高度重视。现将我院105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105例呼吸衰竭患者中,男61例,女44例,年龄21~89岁,平均61岁,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在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同时,给予积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模式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根据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吸入氧浓度(FiO2)﹑潮气量(VT)﹑呼吸频率(f)及PSV水平。

2结果

105例患者中治愈及好转95例,成功撤机转入普通病房。3例患者因病情恶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治愈好转率达到90.7%。105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效果观察:治愈78例(73.1%),好转18例(17.6%),恶化3例(2.8%),死亡6例(6.5%)。

3护理

3.1一般护理

3.1.1病室每日通风两次,保持温度18~22℃,湿度50%~70%。

3.1.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外,还应准确记录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如吸入氧浓度﹑呼气末正压﹑压力支持﹑潮气量﹑气道峰压等。抽血查血气分析,每日1~2次,以便指导调节呼吸机参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紫绀及呼吸困难,监测经皮氧饱和度。

3.1.3加强基础护理。如临床擦浴﹑会阴擦洗﹑口腔护理﹑膀胱冲洗等。保持床单的整洁,勤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形成,加强机械辅助排痰。

3.1.4营养支持。由于危重患者具有蛋白分解,消耗增强,能量物质利用障碍等特殊代谢特点。所以,在处理原发病及其他主要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营养支持也至关重要。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如果肠道功能正常,有排气排便,应尽可能胃肠内营养支持,采用鼻饲方法,持续或间断注入法,床头抬高30~40度,每4~6小时用温水冲胃管,以防堵塞。

3.2人工气道的护理

3.2.1保持气道通畅,准确及时吸痰:(1)吸痰时间。吸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操作。采用适时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气道黏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减轻患者的痛苦。李艳君[1]认为抽吸痰液容易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对抗,同时用吸痰次数过多也带来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听诊痰鸣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征。”(2)吸痰的注意事项。吸痰前先给患者翻身拍背,机械辅助排痰。吸痰前后吸纯氧2分钟,吸痰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秒,动作应轻柔,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变化。

3.2.2加强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机械通气时采用最小的封闭压力封闭气道,并不定时调整压力[2],既保证患者的气道黏膜不受压迫又不影响患者的机械通气。

3.2.3加强气道湿化:有效的气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上常用的有呼吸机温湿化罐﹑雾化吸入法﹑间断注入或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液等方法。有文章提出采用0.45%氧化钠溶液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3],它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

3.3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3.1导管堵塞:多由于气管分泌物干燥结痂,吸痰不及时等原因引起。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气道湿化,准确及时吸痰,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3.3.2非计划拔管:是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操作过程和搬运中出现的意外脱管,是气管内插管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临床护理工作中重在预防。首先应妥善固定导管,气囊充气适度,对于烦躁病人适当使用镇静剂,对四肢进行保护性约束,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其次在进行护理操作或搬运患者时,要专人管理管道,防其脱出,固定呼吸机管道的支架与气管导管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管道活动空间[4]。

3.3.3气管损伤:应选择高容量低压力的气管导管,气囊充气适度,最好有测压装置,保证气囊压力小于25cmH2O。

3.3.4呼吸性相关性肺炎: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也包括拔管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治疗上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素。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建立人工气道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同时下呼吸道与外界相通,使呼吸道的自我

净化作用消失,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继发感染。因此在护理操作中降低医源性感染十分重要[5]。

3.3.5肺不张:因气管插管过深致1例气管或痰块阻塞支气管所致。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气管插管的位置,并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

3.4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促使机械通气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甚至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治疗的成败。机械通气患者常会出现急躁﹑孤独﹑缺乏安全感﹑恐惧等各种心理反映。需要提供良好的医护支持,因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能说话,导致沟通障碍,应加强非语言交流等有效沟通。如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摇头﹑写字板交流等方式。[6]各种医护操作前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其信任和配合。经常用积极性语言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4结论

105例呼吸衰竭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期间,重点在于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熟练掌握吸痰及气道湿化的方法。操作中严格无菌观念,预防感染。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艳君,机械通气病人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81.

[2]吕淑华,气道管理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81.

[3]杨红艳,李英华.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病人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

[4]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65-66.

[5]刘辉,王丽姿.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需求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3):50-51.

[6]马慧仙,手术室病人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