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新就业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彭传云刘琼吴春来

彭传云刘琼吴春来洛阳理工学院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都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并且要求大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本文首先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然后对高校教育改革进行简要分析,重点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改变就业观念,以应对目前较大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就业形势教育改革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02-02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悄悄地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由此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教育该做怎样的改革来应对此就业形式,本文就针对该严峻的就业形式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理念的改变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

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超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上下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同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同。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但是半年以后,都有一个增长,尤其是职校和专科学校增长的比较多,但还是以211工程的高校就业率为最高,达到94%。这是高校的情况。从外语类和外贸类的学校来看,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基本排前10名。从专业来看,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薪水越高。另外热门专业毕业生失业较严重,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好。就业率最低的主要是两大领域,一是技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目前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工作岗位却仍然按照社会实际的需求来招聘人才,因此近年来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总之,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育的改革

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1]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来说的,但是对于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工作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正在进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尤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引起这一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例如:

1.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低。高等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

2.盲目扩招,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专业技能水平低,学生发展空间小。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科学化,使得毕业生所具备的技能基本上都是简单的操作,发展后劲不足。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所导致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及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同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改变其就业观念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

(1)对学生开展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在目前我国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其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本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2]“有教无类”[3]的平等无私精神,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面向全体国民中的所有受教育者,致力于普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将教育领域营造成全体公民中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都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广袤沃土。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4]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首次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断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5]就是这种观点的鲜明体现。这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成才”的教育,是全体受教育者成人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同等重要,然而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兴趣,因此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科学的教育。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得到全面的成长。另外还要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适用人才,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上进行根本的改进,例如转变教育面向少数尖子为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变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启发式,创造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方法。

(2)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式。着眼于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得教学与市场接轨,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实践。从学生入学起,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有意识的强化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自觉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专业技能学习和时间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

(3)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今年以来,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包括: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计划,征召应届毕业生入伍,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城乡基层岗位开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业信息化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学好用好这些政策,既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有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去西部和基层,有些人是担心那里的条件艰苦,不想去;有些人是担心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西部和基层找不到用武之地,所以心存顾虑。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要不怕吃苦,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磨练一到两年的时间,自己的学历优势就能很明显的显现出来,要知道“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书本得到,但是真正的本领却需要经过实践磨砺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首先是待遇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仅仅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鉴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要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其次是地域定位,不要只盯着发达城市,要拓宽自己的眼界,放眼于其他一些城市的就业岗位。最后是自己的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的定位。对大学生来说,适合自己的职业最重要的特征有两条:喜欢,并且能发挥所长。喜欢,也就是符合我们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就是我们能在工作中乐此不疲的事情。有的人喜欢研究各种问题而不喜欢动手;有的人喜欢动手但不喜欢表达。即使是一个行业,也会有不同的工作供我们选择。符合兴趣,就能持续地快乐工作!发挥所长,也就是能发挥我们先天具备的能力和潜力。“天生我才必有用”,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而能力和潜力是天生的。所谓能力就是让我们事半功倍的事情,意味着我们做这件事情比其他做得更好,我们做这件事情比其他事情更好。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所长,有的人特别仔细,有的人虽然马虎但是富有创新精神,有的人不善创新但是说服能力很强。那么,仔细的人做财务,创新的人做策划,而善于说服的人去做销售。发挥能力,就能出业绩,在自己的领域上不断提升!因此,职业的定位是大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由此,要改变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市场的调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的引导下,不仅国家政策要对某些工种做出扶持,学校教育要做一些改革,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改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06.06(2)

2阮元.十三经注疏(全二册本):下册.礼记·孔子闲居[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1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

4刘振英、刘思扬、尹鸿祝等.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N].人民日报,1999.06.16(1)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