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吴廉

怒江州兰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实施免疫规划项目在普通疾病预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儿童由于自身身体体质较弱,对疾病免疫力较差,易受到致病菌侵袭,导致患者出现脊髓灰质炎、水痘、百日咳、麻疹、流行性感染等传染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在预防接种时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使得人们对于疫苗的安全性与科学性更加重视。若不能有效消除人们对于预防接种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免疫规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问题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对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免疫规划项目;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现今,临床传染病种类、传播速度都大幅度提升,加之疫苗接种普及率升高,人们对于疫苗接种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疫苗接种后异常情况。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预防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受种者组织器官出现的损伤,疑似与疫苗接种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症状。疫苗接种是现今临床传染病控制及预防的重要措施,可使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爆发得到根本防控。本文对疫苗接种后异常情况对于免疫规划项目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1.AEFI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

目前,人们对于接种疫苗的认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接种疫苗人数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儿童群体已经成为现今接种疫苗的主要人群。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较弱,抵抗疾病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儿童对于常见传染疾病的免疫能力,远离疾病纷扰,开始选择接种疫苗方式,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虽然,疫苗发明与应用于传染疾病预防的历史较为久远,但是,对于预防接种的干预策略的时间较短。免疫规划项目是一种有效的接种策略,可有效提高人们自身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接种策略在全球大范围实施并获取了较高成就,这也说明疫苗在全人类抵抗传染性疾病中具有重大贡献[1]。现今,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特别是脊髓灰质炎、白喉等疫苗的普及,使得常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疫苗接种例数增多,相应传染疾病控制水平显著提高,传染病传染率也随着大幅度下降。此种现象下,人们对于疫苗的关注度远超传染疾病,忽视了传染病威胁对人们的威胁,导致近几年我国疫苗覆盖率有所减低,传染病再现也使得人们对于疫苗认知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疫苗控制疾病的信心大幅提升[2]。随着疫苗接种例数增大,接种后异常反应也随之显露,对于疫苗接种者、免疫工作规划者、接种疫苗工作人员而言均是危险事情。基于此,接种疫苗是一种利众行为,而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属于个别群体反应,不能仅因个别因素影响,而否定接种疫苗的益处。同时,对于个别群体出现的AEFI也需给予密切关注及有效解决,避免造成呼吸、脏器系统的严重损伤,保证受种者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少数人违背自身良心及相关法律法规,私自制造不符合医疗防疫规范的疫苗,且未经临床实验与相关部门质检就进行出售,严重威胁着接种人群的生命安全,这种行为不仅无法预防控制传染疾病的流行发展,也会增大接种后异常病变的可能。

2.AEFI对免疫规划项目的应对策略

对于AEFI对免疫规划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使免疫规划顺利实施,也可保持免疫规划项目成果。免疫规划项目是传染性疾病有效控制手段,可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传染率[3]。针对AEFI的出现原因进行调查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对AEFI进行正确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实地调查、正确诊断、合理治疗、解决项目缺陷、免疫安全性评估、风险沟通、意外补偿等流程的开展,有效降低AEFI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4]。首选,需了解AEFI的表现特点、波及人群、社会对AEFI风险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决定是否需开展实地调查。为了避免大部分传染疾病流行,在未调查清楚前仍需开展预防接种项目,同时为了居民安心,也需在调查结束后事情前因后果公布于众。若发生AEFI起源因使用方式措施,不要指责个人行为过失,而是应将问题重点放于错误行为有关的体制层面,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存在疫苗安全性质疑问题时,需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为人民沟通提供良好的支持性证据。若因疫苗出现问题导致AEFI发生,需立即暂停疫苗使用,并将某种疫苗或者某批次疫苗召回,从而保障AEFI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讨论

实行免疫规划项目在预防普通疾病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可有效预防水痘、麻疹、百日咳以及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降低传染性疾病对于人们的侵害。人们在进行预防接种时若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分析疑似接种异常反应的产生原因,并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消除人们对于预防接种的质疑,避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免疫规划项目的负面影响,保证免疫规划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瑞芳,姜宪尘,余新,等.衢州市衢江区2011-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7,29(5):364-367.

[2]刘慧君,张晓红,关彩萍,等.山西省太原市2009—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5):746-747.

[3]周立山,李继南,李玲,等.2010~2015年天津市武清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3):63-65.

[4]刘晓华,王振平,周娟.丰县2013-2015年一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6,27(5):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