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走动”培训模式,打造具有品牌示范标志的培训道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立“走动”培训模式,打造具有品牌示范标志的培训道场

张旭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四川眉山620000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管理理念的革新,企业管理从实物管理转变为资本管理,又转变为知识管理。新形势下,市场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盈利空间,不断促进企业综合管理稳步提升,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提高员工素养作为企业综合管理提升的关键,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从而向精益化转变至关重要。

关键词:培训模式走动培训道场

一、实施背景

为持续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培训合格优秀的员工,使全体员工达到本岗位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意识和技能水平,加快员工多岗位适应性,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岗位要求的变化和管理的进步,适时地对员工进行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员工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梳理企业培训管理流程,明确培训职责,细化培训分类,使培训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培训任务落实。通过建立培训体系、量化培训标准、细化培训评价等方式,倡导重标准、重执行、重评价的培训管理模式。改变过去死板、教条式的培训,使培训形式更加灵活。深入生产现场,利用生产现场可视化的培训要素,采取日常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动态培训方式,探索出更加符合车间特色的培训模式。

二、工作目标

一是实现培训组织有序,职能职责明确;二是实行重标准、重执行、重评价的培训管理模式;三是应用表单,统一标准,形成痕迹化闭环管理;四是量化培训评价,注重培训效果跟踪反馈;五是注重多能工培养,提升企业多能工比例。

三、具体做法

1、梳理和完善企业培训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基础,管理的刚性来自于制度完善和执行。企业要注重培训组织流程,完善了企业的培训管理制度。打破原有固定传教式的培训方式,使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将培训职责明确,分类型细化各类培训,避免工作职责相互交叉,使培训工作组织实施更加高效、便捷、有序。

2、量化培训评价,着重培训后岗位监控。过去各类培训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培训前计划准备及培训过程中的实施上,很少关注培训内容是否被员工领会接受,员工对受训内容是否掌握清楚,是否有其他方面好的建议或意见等,往往对培训效果的后续跟踪不够。培训后的实际生产中,没有得到有效监控,导致各类产品质量事故重复发生。因此企业的培训方式不该在仅仅注重培训过程,而是重点关注培训后的效果评价,以及培训后的岗位监督上,最大程度发挥培训所起到的实用效果。效果评价采用培训师当场提问及理论实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不定期进行培训项点抽查,关注培训对象是否按照培训内容进行操作,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操作习惯,并加以固化。对培训评价合格的员工,如再次出现同类问题,将加大考核力度,并进行脱岗培训,直至能够端正态度,正确生产操作。

3、细化培训分类,明确职能职责。很多企业培训组织工作职责不明确,常有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管理职责相互交叉情况存在,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有时甚至对培训组织和最终效果造成影响。因此企业要细化各类培训,明确职能职责。“走动”培训工作可分成九个类别,囊括各管理专业的培训工作。如在线岗位督察/测评是通过对员工的现场日常督察、抽查、巡查,提问等方式,对在岗员工进行技术测评,了解企业员工对自己所在的生产岗位工艺规范、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生产设备、工装模具操作等方面实际掌握情况和生产工作中对设备的故障判断是否准确,发现岗位专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在现场进行指导培训和过关。新员工进入现场前,企业通过组织纪律和安全知识教育,经安全规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跟班学习。新员工分配到生产岗位后,订立师徒合同,提倡尊师爱徒,包教包会。转岗人员或新进员工由技术部门一对一帮扶,按生产要求进行岗位培训,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及岗位监督。新增设备由专业管理部门按要求进行操作培训,并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及岗位监督等。

四、结论

“走动”在线岗位培训管理是企业结合现场实际对现有培训方式的一种补充,更加注重“走”、“动”的现场动态培训,最大限度贴近生产现场。将培训场地前移、培训对象前移,充分利用现场可视化培训要素。突出培训时效性,提高培训效果,倡导重执行、重评价的培训管理模式,形成动态培训。同时根据不同的专业培训目的、员工岗位需求、预期收效等细化培训分类及内容。引入“三适”理念,即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将适合的内容以现场岗位抽查、巡查、询问、日常督察、技术测评、现场示范等方式向员工进行传授。掌握员工生产动态,有的放矢对员工违规违章行为进行纠正。

通过对培训组织流程的重新梳理,使培训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员工受关怀感增强,主动学习诉求提高,良好生产习惯逐步形成。应用表单管理,并对表单实施统一,形成标准化。采取培训师与员工互评方式,充分吸取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及效果的反馈,形成PDCA循环可关闭的培训管理模式,打造出企业具有品牌示范标志的培训道场。

参考文献:

[1]缪清照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王俊:知识时代的企业培训.成人教育,2001(5)

[3]段艳红王大力岳贵贞:对人才培训的几点再认识.经济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