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在脑腔梗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丹参酮在脑腔梗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沙启敏

沙启敏

(江苏省海门市三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6121)

【摘要】目的探究丹参酮治疗脑腔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40例脑腔梗患者为主要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丹参酮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大,差异显著,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NIHSS分值以及ADL分值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腔梗患者实施丹参酮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脑神经受损,安全性高,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丹参酮脑腔梗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58-02

脑腔梗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又叫做腔隙性脑梗塞。本院对接收的80例脑腔梗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旨在总结丹参酮在脑腔梗治疗中的效果和作用。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份到2014年8月份我院接收的40例脑腔梗患者为主要对象。其中男性22例,占55%;女性18例,占45%。年龄范围为51岁到79岁,中位年龄为(63.4±4.9)岁。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如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即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治疗措施包括抗凝、血压控制、脑组织保护、抗血小板聚集、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给氧等。取血栓通注射液400毫克到800毫克,取醒脑静注射液500毫升,静注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引入丹参酮治疗,取丹参酮40毫克到80毫克,并混合250毫升且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注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

(1)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幅度在90%以上。

(2)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45%到90%。

(3)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下降,幅度为17%到45%。

(4)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不明显,幅度为17%以下;或者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ADL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NIHSS评分越高,表明缺损越严重;ADL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比较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脑腔梗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因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使脑组织细胞处在氧化应激的状态,导致自由基水平上升,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也相应下降,促使自由基产生连锁反应对细胞膜、线粒体以及溶酶体等造成损害,导致脑组织受损[1]。

丹参酮主要来源于中药丹参,是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其活性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种:(1)加快血流速度,从而促进红细胞出现解聚,对脑循环具有改善情况。(2)对生物膜具有稳定作用,大大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及SOD等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自由基数量以及脑组织氧化物。(3)有效减少血栓素A2的水平,增加前列环素的水平,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4)减少了细胞中钙离子的浓度,对缺血再灌注引发的细胞损害有改善效果。(5)对线粒体具有保护功能,有效缓解了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异常。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引入丹参酮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大,差异显著,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NIHSS分值以及ADL分值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李湘君[2]的研究结果相仿。

综上所述,采用丹参酮对脑腔梗进行治疗,能够对脑血流进行改善,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对脑神经损伤具有缓解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管其成.丹参酮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29):212-213.

[2]李湘君.丹参酮治疗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2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