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邵永楼

邵永楼

(大城县中医院河北廊坊065900)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予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FBG、2hBG、HbA1c均有下降(均P<0.01)。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关键词】胰岛素;中药;阴阳两虚;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44-02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其具有进行性进展特征,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1]。由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复杂性,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或维持血糖控制目标,且容易出现低血糖。在此基础上,中药与胰岛素的联合应用就成为临床治疗的较好选择。我们运用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阳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5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2]

西医诊断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阴阳两虚证候诊断标准:证见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被试药物过敏者。

1.3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57±5.31)岁,平均病程(6.76±1.18)年;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7.21±6.98)岁,平均病程(6.28±1.3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皮下注射甘舒霖30/70混和重组人胰岛素(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04),早晚餐前15min皮下注射,据血糖情况调整用量,3d调整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肾气丸加味,药物组成: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2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制附子6g、肉桂6g、巴戟天9g、枸杞子9g、白术9g、白芍9g、当归9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温服。1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监测不良反应及低血糖现象,FBG<3.9mmol/L为低血糖[3]。

1.5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FBG及2hB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HbA1c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FBG及2hB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40%,HbA1c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3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FBG及2hBG下降小于治疗前的20%,HbA1c下降小于治疗前的1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BG、HbA1c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BG、2hB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治疗后治疗组HbA1c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2.3安全性监测

2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共发生低血糖7例次,无严重低血糖现象。治疗组发生1例次,对照组发生6例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病程慢性。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首选二甲双胍治疗,但随着病情进展,许多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中一部分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应在胰岛素治疗同时联合应用其它药物[4]。此外,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剂量使用不当,饮食运动不合理,极易出现糖尿病性低血糖。有研究发现,中药联合胰岛素治疗阴虚燥热型初诊2型糖尿病,可以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胰岛素抵抗[5]。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东汉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其病机关键为阴虚,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壮火食气,火热伤气而致气阴两虚。肾之阴阳互根互用,消渴为慢性疾病,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或气阴两伤,多累及五脏、血行及津液输布。气虚运血无力而致瘀,阴亏无以载血而致瘀。故而,阴阳两虚证是消渴病中常见证型。本研究选用方剂以肾气丸加味,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滋肾填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泽泻、牡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制附子、肉桂、巴戟天温补肾阳,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白芍、当归养血活血,全方共奏温阳滋阴补肾之功。

中医药发挥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优势,着重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更理想的临床疗效。且能够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梁峰,胡大一,沈珠军.2014美国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诊疗标准[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6):1182-1190.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3]刘向阳,姬秋和.减少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风险[J].药品评价,2014,11(7):44-48.

[4]黄洪,田成功.胰岛素临床应用与胰岛素抵抗及其临床处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4,10(3):8-9.

[5]喻红.胰岛素联合中药治疗阴虚燥热型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B):9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