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简论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

黄悦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汉语夫妻称谓的演变,需要从社会伦理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伦理因素与社会结构的不同,会对夫妻间的称谓产生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结构,使得夫妻称谓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民主社会的到来,女性地位提高,夫妻称谓也趋于平等。

[关键字]夫妻称谓、演变历程、伦理体现、社会结构、影响

一、汉语夫妻称谓演变状况

古时的人们较早已经给夫妻之间界定了相应的称呼。据统计,在上古时期,甲骨文中,表示夫妻称谓的单音节字有:妃、妻、妇、内、室、妾、夫、良、伯、君、子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撼动,夫妻间因此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束缚,回归到了比较纯真的婚姻状态,男女地位趋于平等。出现了一些对妻子赞美、颂扬之义的称谓词语,如娇妻、贤妻、良妻等。隋唐时期,统治阶级有着开放政策,顺乎人情与国势,使妇女在婚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在指称妻子的称谓词前添加的语素也大都是含有褒义的。宋元明清时期,封建集权加深,蔑视性的称谓语增多,如浑家、山妻、荆妻、贱内、贱累等。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景象突现,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异,世俗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夫妻称谓语上主要表现在“老公”“老婆”这一类俗称的出现,显示了回归平等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了《婚姻法》,“爱人”成为新称谓的典型代表,使平等思想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一个新的汉语夫妻称谓系统确立起来,汉语夫妻称谓有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夫妻称谓社会伦理的蕴含

在古汉语中,“伦”的常用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伦”指的是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总的道德规范。《孟子?滕文公上》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夫妻关系自然会受到伦理的约束,通过其称谓可以较直观的看出不同时期的伦理文化。

(一)封建伦理在夫妻称谓中的体现:

1.夫妻称谓中制约性社会伦理蕴含

儒家历来提倡“发乎情,止乎礼”,讲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儒家论夫妻关系时,但言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妻子称谓如“烈妇”“洁妇”“贞妇”等。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降到了最低点。

2.夫妻称谓中宽和性社会伦理蕴含

汉语夫妻称谓中,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宽和的社会伦理现实。早期,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母系氏族的遗风依然存在,夫妻的地位相对来说比较平等。妻子对丈夫的称谓有“君”、“子”等,妻子也有被称为“君”或“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并存,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度降低,人们表达情感也变得相对自由起来。于是,夫妻关系相对开放,夫妻称谓中的“卿卿”便是最有力的代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壮大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带有亲昵意味的“老公”“老婆”随之流行了起来,表明男女之间、夫妻之间社会地位相对地趋于平等。

(二)民主性社会伦理在夫妻称谓中的体现

民主社会全新的夫妻称谓,旧有的伦理体系秩序被打破,围绕着夫妻称谓而展开的伦理与情感的较量中,情感似乎终于占了上风。选用甜蜜的称谓来称呼自己所爱的人成为了一种潮流,“宝贝”、“亲爱的”等应运而生。其中,“爱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称谓。

三、社会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

影响夫妻称谓变化的因素众多,其中社会结构的变动是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它往往直接打破旧有的夫妻称谓体系,使其蒙上特有的社会结构色彩。从社会角度来看,古代中国家天下的思想一直贯穿与封建社会的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男尊女卑封建社会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

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在夫妻称谓上就是:指称丈夫的称谓多是敬称、尊称,而指称妻子的多是谦称甚至是贱称。先秦时借用的有“君”,汉唐时有“卿”、“郎”,宋元明清借用的称谓进一步壮大,如“相公”、“官人”等。

在差序纲纪中,妻子被给定了“下”而“贱”的地位,相应地只能用谦称、卑称或贱称来规约。具体如“贱内”、“拙荆”、“山妻”、“寡妻”等。她们通常只有姓氏而没有实际的名字,即便是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出嫁后往往用“夫家姓+娘家姓+氏”的方式来称呼。

2.封建社会等级与分工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指的是,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而封建社会在《易经》中就对妻子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女正位乎内”。也就是说,女子在结婚之后,只能在家从事家务,几乎没有可能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更别说什么参加科举走向仕途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便是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最好描述。其称谓自然离不开活动的处所。例如:“内人”或“正房”“正室”。而对他人妻子的尊称多为“令阁”“令室”“尊闺”等。

3.封建社会婚姻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

近三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直延续着。由于地位的不同,其称谓必然是不同的。对正妻一般借助“正”、“嫡”、“元”这样一些语素进行确认,如“正室”、“正房”、“嫡妻”等。对其余的妾则曰“小妻”、“侧室”、“偏房”等。

4.现代社会结构对夫妻称谓的影响

现代社会结构追求平等,崇尚自由,这对夫妻称谓产生了主要影响。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年轻夫妇开始互称姓名,这也是平等、民主思想在夫妻称谓上的体现。

结语

夫妻称谓作为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改朝换代、风俗变迁、多种文化的碰撞,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受到社会伦理和社会结构的多重制约和影响。考察夫妻称谓,让人们可以把握到其所蕴含的丰厚社会文化内涵,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伦理的变迁,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唐雷《女性配偶称谓义场的古代历史概貌》[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郭艳玲《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钱倩《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