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动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针灸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动力的影响

王虹赵淑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及对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口服莫沙必利,观察组40例应用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次数增加以及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用于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结肠动力,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灸;慢性传输形便秘;结肠动力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39-02

慢性传输型便秘为一种常见的功能型便秘,分析该疾病发生因结肠传输时间长、结肠的动力低下而导致。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便秘认知不断提高,也不被人们所重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研究一种积极有效的便秘诊治方法,是当前临床研究中的重点[1]。针灸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关于其临床疗效,评价不一。本次研究中,总结评价针灸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76例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为(52.0±2.1)岁;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52.2±2.3)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口服莫沙必利片剂,每次用量5mg,一天3次,均于饭前用药。

观察组治疗方法:采用针灸治疗,主穴:照海、足三里、天枢、支沟,配穴:中脘、大肠俞。应用环球牌30号,0.5~2.5寸毫针,每次均取主穴,有腰骶部不适者,加大肠俞;有胃脘痛者加中脘,其中照海、足三里用补法,其他穴位应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0.5h,一天1次,每周治疗5d,一个疗程2周。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停止应用其他治疗药物,叮嘱患者饮食辛辣刺激,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粗纤维,多喝水,保持心情顺畅,定期排便,并养成规律作息。

1.3观察指标

(1)评价临床疗效: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价:痊愈:2天内排便1次,便质变软,排便顺畅,短期无复发;改善:3内排便,便质变软,排便稍显不畅;无效: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改善率之和。(2)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大便性状评分、每周完全自发性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根据Bristol大便性状图谱分型(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Ⅰ型分离硬团,2型团状便,3型干裂香肠状,4型柔软香肠状,5型软团状,6型泥浆状,7型水样便,其中1、2、3型异常,4、5型为正常),根据患者记卡资料计算。(3)比较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本次整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以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对照组36例,痊愈7例,改善1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52.8%,观察组40例,痊愈25例,改善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情况

治疗前,对照组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排便次数分别为(1.63±0.23)分、(1.34±0.22)次,观察组则分别为(1.75±0.45)分、(1.60±0.40)次;治疗后,对照组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排便次数分别为(3.30±0.65)分、(3.89±1.30)次,观察组则为(4.36±0.77)分、(4.27±1.26)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次数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大便性状评分、每周排便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

对照组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分别为(7.0±0.7)d、(15.0±1.5)d,观察组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分别为(2.6±0.5)d、(10.5±1.6)d,观察组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传输型便秘为一种临床常见便秘,症状顽固,且病因复杂,诊治难度较大,始终是临床治疗难题。临床常用的西医治疗方法,选择肠促动力药莫沙必利口服,该药物可通过刺激肠壁5-HT受体,刺激肠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促肠胃运动,提高便秘直肠静息压,加速胃肠运转[3-4]。但该药物长期运用,可能会影响心肝肾功能。

中医认为便秘发病病机为,大肠传导异常,病机在肠,与脾肝肾等功能失调相关。临床治疗时,可考虑针灸治疗,选择穴位应考虑患者是否为大便干结,不能顺利排便,便后腹胀不适、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者,合并或不合并小便无力,中医确诊为气机郁滞、脾肾两虚者[5-6]。因此临床提出,以补肾调中为治疗为主,选择照海穴补肾,又以足三里、天枢调中治疗,并选择支沟进行三焦气机调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针灸对肠道功能影响大,可促运动功能正常,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发挥标本兼治作用[7-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大便性状评分、排便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便秘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时间少于对照组,表明针灸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可有效调理患者结肠动力,应用效果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阮婴丹,赵征宇.电针对小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1):1358-1361.

[2]王波,陈艳萍,陈苏宁.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2):130-134.

[3]莫少卫,莫小兵,苏丹,等.补气行气活血润肠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动力学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6,29(3):422-424.

[4]徐鸥,董介正,邱龄山,等.莫沙必利对氯氮平所致低结肠动力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1):87-90.

[5]刘学义.结肠水疗与药物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6,37(6):1375-1377.

[6]王梅青,国秀峰,汪海仙,等.益气养阴行气润肠法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4):55-56.

[7]潘涛.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63-65.

[8]毛丽华,陆琳,刘艳.益火补土法治疗脾肾阳虚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