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关于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林永青何琪张瑞

林永青何琪张瑞

(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为了理清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分析了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改革重点,最后给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075-02

中医院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服务社会。中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探索如何能够在当时社会科学条件下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理论和实践,是中医院校教育教学永不停歇的课题。

1.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中医理论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进行符合中医理论和思维特点的特色教育之路。首先,中医药院校教育要以中医药课程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其评价体系也以能反映中医药自身规律的标准作为评价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质量与评价有偏差,引起中医的不自信。其次,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认同中医思维方式必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为基石,不能偏离中国文化背景。再者,中医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中医人才必须是“仁心、仁术”的结合体,中医医病的背后有更艰巨的任务——需要医患者之心,这就要求中医医师有中正的思想和无私的使命感,所以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相结合的协同发展目标,甚至,思想素质教育目标要高于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2.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环节中主要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师德水平、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学生自身的心智能力和文化基础等。通常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也从这些因素着手。

教师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源头,中医药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现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主力军中博士、硕士已占有重大比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已经不低,但往往学生评教时仍不满意博士硕士授课,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和普遍现象是多数博士、硕士的实践经验不足,课堂讲授显得空洞和教条,不能结合临床灵活思辨,学生接受起来就显得吃力也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临床经验,对中医没有自信,中医思维不足,课堂上无法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方式阐述问题,常常运用西医的思维方式讲授中医课程,学生自然被误导了,对中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另外,中医药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更要求教师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中医的满腔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现代教育中提出:“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中医院校教师的师德更具独特的内涵与要求,即教师必须对中医有充分的信心和热情,且在教学中把这种信心和热情渲染给学生。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为现代网络上流行的“中医的掘墓人”,其实,挖掘这类学生思想渊源的话,中医院校的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中医缺乏信心、热情,严重者明言抵毁中医、中医院校,这些信息传播给学生,对于初入中医行业的学生来讲,怎能感受到中医的神圣?所以,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教师队伍的培养。

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难度很大,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背景,西医课程体系的比重和导入时间,良好的中医导师和实习医院的中医治疗手段的运用等都影响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学生对中医的自信。影响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学生从小接受教育的文化基础,最直接的因素是西医课程比重和导入时间,以及实习时期对学生中医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中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当然以中医药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西为中用,现在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多数院校教学计划的修订也都以此为导向,加重了中医课程模块的比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未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流,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还未深入中学生的心中,因此,高中学生进入大学接受中医教育时,建立中医思维模式较慢。大三大四阶段西医课程导入,部分教师讲临床课时又常常以西医的方式思辨,紊乱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基础还不扎实的中医思维模式。大五阶段进入医院实习,医院科室的分科和住院部对中医治疗运用的比重偏低,不能在实践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因此,在培养合格中医师的各个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3.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几点措施

3.1中医教育从娃娃抓起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常识教育可以做中小学的一门课程,比如中医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认识可以做为中学生的生理卫生知识讲授,《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中学生也可以选读。另外,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化教育要做为中小学生主流教育主题,奠定中学生中医文化背景的基础。

3.2明确方向——灵活培养各层次人才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灵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中医人才[5]。社会发展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需要临床型、科研型、中医管理型、中医服务型等各类人才,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招生和培养要灵活设置。临床型人才的招生和培养要求极高,重点在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仁心仁术的统一。对于临床型研究生招生要有实践要求,避免研究生高理论低实践的现象。对于科研型人才注重中医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管理型和中医服务营销等中医人才,要强调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搭建。

3.3正本清源——中医药教育改革从教师抓起

中医药院校教师的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业务知识,还要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能离开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医学课程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师德素质的培养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师德教育不仅要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爱护学生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热爱中医事业的激情。

小结

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中医理论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进行符合中医理论和思维特点的特色教育之路。中医药院校教育要以中医药课程体系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石,以能反映中医药自身规律的标准作为评价体系,增强中医的自信。同时,中医教育还须从源头把握,建立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不仅培养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对激发教师中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中医教育,2007,26(5:14-18.

[2]黄晓兰.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D].2012,福建师范大学:5.

[3]肖炜,吕志平.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浅谈.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5):404-405.

[4]林永青,高希言.《针灸医籍选》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初探.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5):468-469.

[5]李振吉.在全国中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中医教育,1997,16(5):2.

课题名称: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课题,BSJJ2010-037。河南中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通讯作者:张瑞,女,副教授,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