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缺乏儿童的临床分析

/ 2

锌缺乏儿童的临床分析

张艳萍

张艳萍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163000)

【关键词】锌缺乏儿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84-01

因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锌丰富而且易于吸收,植物性食物含锌少,故素食者容易缺锌;全胃肠道外营养者未加锌可致严重缺锌。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皆可妨碍锌的吸收。谷类食物含多量植酸盐和粗纤维,均可与锌结合从而妨碍其吸收。牛乳中含锌量与母乳类似,约45.9~53.5μmol/L(300~350μg/d1),但牛乳锌的吸收率(39%)远低于母乳锌(65%)[1]。遗传缺陷,如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小肠缺乏吸收锌的载体,故表现为严重缺锌。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组织修复过程中,营养不良恢复期等皆可发生锌需要量增多。丢失过多,如反复出汗,溶血,长期多汗,大面积灼伤,蛋白尿以及应用金属螯合剂(如青霉胺)等均可导致锌缺乏。其他,如铅中毒及被动吸烟所致镉污染严重等原因,影响锌的吸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8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在3-1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厌食、生长发育落后、皮炎、性发育迟缓。体格发育落后,智力减退,精神发育迟缓,单独用锌剂治疗1个月后有显效。

1.2治疗方法

1.2.1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去除缺锌的原因。

1.2.2饮食治疗:鼓励多进食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如肝、鱼肉、瘦肉、禽蛋、牡蛎等。初乳含锌丰富。

1.2.3补充锌剂:一般口服补充,常用葡萄糖酸锌(含锌14%),每日剂量为锌元素0.5~1.0mg/kg,相当于葡萄糖酸锌3.5~7mg/kg,疗程一般为2~3个月。其他制剂如硫酸锌(含锌22%)、醋酸锌(含锌7.7%),口服后除稍有恶心外无其他不适。甘草酸锌(含锌7%)由于易潴留钠及水,以致出现水肿及高血压,小儿较少应用。长期静脉输入高能量者,每日锌用量为:早产儿0.4mg/kg,3个月以下的足月儿0.2mg/kg,较大婴儿及幼儿0.1mg/kg,儿童0.05mg/kg。治疗有效者首先食欲增加,然后生长加速,尤其身高的增长比体重更为明显。

1.3预防和健康教育

提倡生后6个月内母乳喂养,喂哺初乳,初乳中含锌量最高[2]。人乳中的锌和小分子的多肽结合,容易被吸收和利用。牛乳中锌的含量虽然与人乳相仿,但锌和大分子的蛋白质结合,吸收较少。平时应提倡平衡膳食,戒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鼓励多进食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如肝、鱼肉、瘦肉、禽蛋、牡蛎等。对可能发生缺锌的情况如早产儿、人工喂养儿、营养不良儿、长期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均应适当补锌。市售有多种强化锌的食品,要注意其含锌量,一次摄入大量锌或长期锌入量过多皆可致中毒。

2结果

在28例锌缺乏患者中,经过4个月的积极治疗后,23人治愈,5人好转。患者食欲明显增加,体重和身高增长明显。

3讨论

据缺锌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空腹血清锌低于正常,在正常低限10.0~10.7μmol/L(65~70μg/dl)以下;餐后血清锌浓度反应试验血锌水平下降大于15%;锌治疗有显效等即可诊断。锌参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中心的形成,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有助于反映婴幼儿锌营养状态。发锌可为慢性锌缺乏的参考指标。因发锌受头发生长速度、环境污染、洗涤方法及采集部位等多种条件影响,且与血浆锌无密切关系,并非诊断锌缺乏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体含锌2~2.5g,锌参与体内约100余种酶的形成,缺锌可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其他生理功能。消化功能减退缺锌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使舌黏膜增生、角化不全,以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发生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生长发育落后缺锌直接影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分裂,并妨碍生长激素轴功能以及性腺轴的成熟,故生长发育停滞,体格矮小,性发育延迟。缺锌时对身长增长的影响比体重更大。小儿的身高比同性别、同龄者明显矮。青春期性发育迟缓至青春期有生殖器发育不全,第二性征不发育。异嗜癖缺锌小儿可有喜食泥土、墙皮、纸张、煤渣或其他异物等现象[3]。免疫功能降低缺锌会严重损害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而容易发生感染,包括反复感冒、肺炎、腹泻等。智能发育延迟缺锌可使脑DNA和蛋白质合成障碍,谷氨酸浓度降低,从而引起智能迟缓。亦可致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学习能力差。胎儿生长发育落后、多发畸形妊娠反应加重,严重者致胎儿发育落后、流产、早产及各种畸形。其他如缺锌严重时,可有皮肤干燥、各种皮疹、大疱性皮炎、地图舌、反复口腔溃疡、创伤愈合迟缓、视黄醛结合蛋白减少而出现夜盲症、指甲出现白斑、手指长倒刺等。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9-552.

[2]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7-330.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