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派建筑的地域性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浅析徽派建筑的地域性美学

李志明沈仕娜王和平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0000

摘要:中国土地地域广泛,各地域有其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从而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的差异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建筑上,使不同地域的建筑有不用的审美趣味,这就造成了建筑美学的地域性差异。而古代民居作为中国古代数量最庞大、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形式,自然成为研究民居建筑美学差异的最佳选择。文本就以徽派古民居为例来研究其美学的地域性。徽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被世人关注,有它的历史经济的原因和自然地理因素。它的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的民居建筑上,集中反映出徽州的山地特征和地域性倾向。

关键词:徽派古民居、建筑美学、地域性

一:引言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总是受到特定地区的地理、气候、文化、宗教、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经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一串串富含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奇葩。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以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建筑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的徽派建筑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闪烁着他独有的艺术魅力。在徽派建筑的组成中,从徽派建筑的成因、整体规划、建筑的形象(马头墙、天井、建筑色彩等等)、建筑三雕都有其地域性特征。

(一):徽派建筑的成因

1:地理自然环境

这里黄山山脉亘延全境,新安江横贯期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得到处山清水秀,四季分明。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赞叹。典型的环境容易生成特色显著的文化。群山形成的屏障,避免了不少战乱的影响。

2:移民所致

始于汉末,终于南宋的中原地区向徽州的大规模移民。徽州原为古山越人聚居地,中原大规模移民不仅改变了徽州人口数量与结构,也带来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深广的文化。中原文化在吸收古越文化某些因素后便落地生根。今天,我们在认识徽派建筑时,就常常看到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3:徽商崛起注入雄厚的财力

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很多人远涉他乡经商,徽人文化层次高,又精明守信,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商成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商帮,“雄居中国商界”,形成“无徽不成镇”的局面。富而好儒,仕而护贾,形成一种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依旧时风格,入仕荣归故里,经商致富返乡,总要“盛馆舍广招宾客,扩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传世显荣”。所以可以这样说,徽派建筑都是徽商不惜巨金兴建的。

(二):整体规划

1:选址

徽派建筑不论是选址还是规划理念都深刻反映了依据徽州地理特征的风水观念、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统一的宗族思想和审美倾向,带有独特的古徽州的地域性特征。“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徽州的地理环境为四面环山,为风水之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造就了风水文化并使之成为徽州村落选址的标杆;满足了聚族而居的宗族生存和发展的心理需求。一般徽州村落的形状很不规则,主要是根据地形和道路方向逐步展,面积与民居数量不一。为了用水方便,多位于溪流附近,也有一些村落是筑渠引水,水系通过村内,与街道平列。建设者在建宅造村的过程中,总是根据风向、光照以及供水水流等竭力选择一个最佳的风水宝地,希望带来个体和整个宗族的发达兴旺。因此“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是徽派建筑在选址上的主要特征。徽州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一般为丘陵,村落的选址特征大致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依山南麓而建,山涧有溪流,村落河流环抱,村落的建筑顺应山势层层向上叠进排列;二是村落所处之处有利于村民的生活和劳作,村落处于山之南麓,可获得充分的阳光,河流环抱可提供充足的用水,方便建设园林,根据地形和道路方向逐步发展的村落易于修筑道路以方便村民的劳作及与外界交流;三是背山面水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村落的安全,山麓和河流自然形成了防御屏障。

2:村落中心

村落居民行为和心理上的集聚中心是祠堂、书院等公共场所。封建社会有严谨的宗法礼制,因此祠堂就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它占据村落最重要的位置,是村落的精神中心,教化和约束村民的生活行为,大多数的集体活动集聚于此。徽州祠堂以三进居多,也有二进和四、五进。首进称为“仪门/大门/门厅/过厅”,次进称为“享堂/正堂/正厅/大堂”;再进称为“寝堂/寝殿/正寝/寝室”,寝殿中间供奉祖宗牌位。徽州古村落的祠堂外观庄严肃穆、豪华大气。门厅大多数为五凤楼建筑,两侧门楼饰以精致唯美的砖雕。内部结构与徽州的民居相类似,是围以高墙的穿斗式木构架。

3:村落的边界

徽州村落的边界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人工设计建筑形成,较常见的是堤坝、水口、驳岸、庙宇、牌坊;一种是由自然的山水田园组合形成的,如唐模的入口由自然山水和人工亭子等组成。西递的入口由自然山水、具有历史意义的牌坊以及硬质驳岸等组成;宏村的入口由拱桥和南湖等组成。

(三):建筑形象

1:马头墙

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等,指的是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房屋顶端部分,其正面轮廓视觉效果呈现为阶梯状,大概形状神似马头,所以被称为“马头墙”。马头墙又称防火墙,顾名思义,马头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功用。由于徽州地区地处东南山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多雨、多风、易潮湿,每当狂风暴雨来袭极易造成房屋毁坏,屋顶的瓦片也易被大风吹翻,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砖墙瓦顶较为实用。再者,徽州地区以山地居多,多山多树,平地较少,受到这样的地理环境制约导致建筑用地较匮乏、选材较单一,就地取材,建筑结构基本都是砖木结构,且人们大多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较大,这时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防火性能差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为了预防火患,马头墙适时而生了。

外形独特、设计考究的马头墙,以排列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为主要建筑形式,成为徽派建筑独特的格调样式。马头墙墙体由小青砖堆砌,墙面由白灰粉刷而成,墙头以青瓦覆盖两坡墙檐,主色调为黑墙白瓦交相辉映,这般简洁鲜明的色彩配以依山伴水的徽派建筑显得格外宁静低调,如此也正合乎徽州人平和中庸的性格特征。另外,马头墙在组合上特别讲究整体形式的统一规划,注重线条排列的和谐流畅,表现出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这是受到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其推崇的是循规蹈矩、三纲五常、不违礼制。程朱理学思想在古徽州地区如此根深蒂固是由于徽州是它的创始人程氏两兄弟和朱熹的家乡,故而徽州成为了程朱理学的起源地,他们的理学思想渗透到整个徽州地区,也是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封建宗法制度导致当时徽州人们比较迷信,他们对封建风水理论深信不疑,故要求建筑的轮廓必须有序并富有层次感,认为杂乱的、无章法可循的建筑排列会影响到宗族的兴衰,马头墙的排列组合就是为了迎合这种思想。

2:天井

所谓天井是指通过几面房屋和几面围墙围合所构成的中央空间,有时是四面房屋围合或三面房屋与一面围墙围合或者两面房屋和两面围墙围合,是皖南民居房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房屋进深的前后正间中,两边由厢房包围,相对地面的空地用青砖铺砌。天井整体的面积不大,因高屋围堵光线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徽派皖南民居的外墙很少开窗,为让室内的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天井就担负起通风采光的基本功能。最常见的徽州皖南民居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的宅院,天井是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空间。高耸严实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封闭的外观,建筑群中布满的各式天井则是建筑内部与外界空间的交流通道。民居内的建筑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封闭,高墙小窗避免了室内阳光的直射,但也影响了建筑整体的采光系数,这时天井便成为建筑采光通风的主要构造。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天井作为徽派皖南民居中建筑的核心,除了承担基本的采光通风建筑功能外,还有一些封建礼制思想和传统风水文化的表达。经商发达的徽州人多在家中修祠堂,凸显家族的等级制度,宅中设天井,渴望“天人合一”的灵气和“顶天立地”的傲气。天晴时阳光从天井直泻堂前,意为“洒金”;下雨时雨水自天井汇人地面,意为“流银”,有四面财源滚滚流人之意,也称四水归堂。皖南民居中的这种天井空间的营造体现了对文化的诠释,表达了徽商以水为福的传统风水文化思想。

3:建筑颜色

质朴的色彩徽州民居粉墙黛瓦、色质简淡、不以华丽复杂的外观取胜,而是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调见长。黑、白、灰经过建筑师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尤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同时,在对比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建筑外观带来韵律之美。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产生一种宁静、和谐的效果。这些都与徽州人民质朴的心境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

(四)建筑三雕

“有堂皆有井,无宅不雕花”雕花指徽州民居中无所不在的“三雕艺术”,剔透玲珑的砖、木、石三雕,可以称作是民居中的精华。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表现出高超的装饰水平。

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桩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三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时,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五)结束语

这就是徽派建筑的美学意蕴,其美学魅力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徽派建筑是个民族的符号,其色彩、环境和造型的美是带有地域性的文化色彩,它们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特定的历史地位。如今我们的周围到处被快餐文化所包围,徽派建筑艺术美韵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但我们不能仅将它们看做历史,或仅在书本和旅途中欣赏它们,作为建筑设计者,我们更应当在设计中传承并发扬他们的文化传统、艺术精华和美学意蕴。

参考文献

[1]段进.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小卢.徽州的明清民宅建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胡善风.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4].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6.

[5]朱永春.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作者信息:

李志明(1992—),男,安徽铜陵人,南京工业大学2017级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