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运用

王国强

章丘市华盛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章丘250200

摘要:当前我国的淡水资源的总量居于世界前列,水资源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出现供水不足情况的产生,会引发一系列的暴雨和水缺乏现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扰。为了解决城市源头内涝情况,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对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该理念的实施,能够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系统;主要运用

1引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能够将城市的降水进行分流,导向地下排水管道,对于城市预防洪涝灾害有重要意义。可是绿地系统在设计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城市雨水的处理能力有限。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优化绿地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绿地的蓄水、净化功能,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下面将简单介绍海绵城市的定义、内涵及下沉式绿地的优化设计方案。

2海绵城市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城市开发,是用夯实、浇灌混凝土的道路和建筑,或大面积硬质铺装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土壤,遇到径流大时会由于排放不及时而在地面积存,发生城市内涝。少雨时期,城市绿化又要耗费人力财力,运水浇灌。为了解决短时间内降雨频发、内涝严重,和干旱、缺水的长期困扰,研究者提出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基于源头控制和缓冲负荷的理念,增加下渗面积和水量,增加排水方式,降低径流,减少淤泥堆积,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开发前的水循环状态,以期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开发雨水系统,把雨水积蓄并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用作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公关卫生间用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地面排水,大大地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3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水生态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生态问题。它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的初期,解决城市中的水资源问题,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水体和河道本身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办法虽然能够暂时地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水生态系统失调是造成水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就必须要从水生态系统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进行调理,改变以往的城市雨水管理方面,抛弃治标不治本的排水措施,通过采取建设雨水花园或是植草沟等生态方法,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的,对于存在的径流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场地源头的方法加以解决。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调蓄净化的方法,以及回收利用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以此来减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城市径流污染的负荷,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4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4.1下沉式绿地的概念

下沉式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应用,经常被用于道路、停车场、学校周围,以降低地面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下沉式绿地高程比周围地面略低,在绿地内设置有雨水溢流口,且雨水溢流口高程在绿地与地面高程之间。由于下沉式绿地高程较低,硬化地面上的雨水会逐渐流向绿地,在绿地上汇聚,绿地上的植物、土壤会截流和净化雨水,无法容蓄的雨水会排入雨水管网,作为地下水的补充。雨水不仅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减少灌溉用水,而且雨水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雨水渗透到土壤中,这些营养物质会转化成植物的肥料,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4.2园林绿地建设

园林绿地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园林绿地在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对绿地地形和绿地水体和下沉式绿地建设等单个方面。①绿地地形建设,需要建立在保护植被的前提下,在这一基础上,开展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植被的作用,利用自然的海绵体,对园林的绿地建设进行改造,构建小型拦水坝,为雨水疏导提供条件,方便雨水的排渗。②绿地水体,在绿地园林建设工程中,既要保障使用功能,也要保障美观功能,加强城市的绿地园林建设工作,建立景观蓄水小坝,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地下蓄水池和园林面积的形式,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③下沉式绿地,主要是指在园林绿地建设中,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地理情况,如果当地的地势比较低,呈现下凹的状态,可以建立下沉式绿地,绿地的总体高度需要按照5~25cm的标准去执行,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渗漏情况的产生。

4.3植物淹水时间设计

植物如果淹水时间较长,就会因为根部无法呼吸而死亡,所以设计绿地系统时要考虑土壤的渗透性、绿地下沉高度和雨水口高度。提高土壤渗透能力的方法有:①对施工过程中场地上不可避免被夯实的作业空间设计为硬质铺装,而预定的下沉式绿地区域尽量避免重型机械的碾压;②对已压实的土壤需要借助机械改善土壤夯实度,可以适量加入有机质、膨胀页岩、多孔陶粒等碎材来改良土壤结构;③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可以通过添加炉渣等措施增大土壤渗透能力,缩短下沉式绿地中植物的淹水时间。此外,还应因地制宜的选择绿地下沉深度。对于渗透性能较好的砂土地区,可适当增大绿地下沉深度到150~300mm甚至更大,需确保植物淹水时间小于24h。但是随着绿地下沉深度的增加,建设成本也会加大,一般下沉深度不宜大于500mm。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土地区,植物长期淹水导致根部缺氧,会危害植物的生长,因此绿地下沉深度不宜大于100mm,还可以适当缩小雨水溢流口高程与绿地高程的差值,使下沉绿地集蓄的雨水能够在24h内完全下渗要综合考虑周围地质与水文环境,从而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4园林生态铺装

园林生态铺装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对吸纳雨水和解决大雨径流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园林生态铺装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园林生态中的自然铺装、绿地和江湖水体等做好系统的分析工作,强化铺装服务功能,将该项建设内容建立在城市的地面上。在海绵城市的绿地园林建设中,水体和堤岸都是绿地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中,在园林生态铺装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当前的铺装状态,利用人工覆盖的形式,加强对园林的建设工作,借助人工建设的形式,改造原有的排水渠,对河道进行全面的覆盖,能够有效的提高生态铺装的自然化,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的形式,实现对园林生态铺装。

5结束语

为推进我国海绵型城市建设,应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公共认知、政策、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不足等困难,建议在短期内,推动教育和研究、建设示范案例;中期阶段,加快建立和修改相关法规、条例和标准,要求新建筑、绿地等设施要具有雨水调蓄功能,老建筑、绿地要进行修复、改造;远期阶段,促进全民参与、监督,全面建设并完善海绵型城市。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2]杨青娟,罗斯•艾伦,梅瑞狄斯•多比,等.风景园林学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角色研究-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为例[J].中国园林,2016(4):74-78.